中青年学者张雪蓉、马渭源的新著《中国教育十二讲》即将出版,该书是著名学者陈卫平主编的“中西对话丛书”的一种,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又是通过历史学家对过去的重构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学家笔下的过去是有差异的。中国教育有数千年历史,史料浩如烟海
历史是由一些事实碎片组成的,历史学家要把这些碎片组织成一个整体,并且要把这个整体真实地艺术地呈现给读者。同样的史实,在不同的史家笔下效果往往迥异,有的干瘪无味,有的则栩栩如生。事实上这是对史家另一种形式的考量。本书一改严肃枯燥的学术话语,选取了对话作为史实呈现的方式。两个设定的对话者开怀畅谈,像志同道合的学友在切磋交流。在一来一去的对话中,把问题引向深入,把叙述引向细致。中国教育、西方教育、过去教育、当今教育都进入到他们的议题,在中国和外国比较、历史和现实观照、作者和读者交流中,展示了数千年中国教育历史的流变,道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真谛。历史的永恒闪动在对话的轻轻流淌中,良知与责任、激情与沉思、学术与通俗、图画与文字都熔铸在对话的溪流中。这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为了生动活泼地呈现历史,趣味性和通俗性也是本书的追求。每一讲的开头一般能从当代出发回溯历史,注意在给读者清晰的教育历史脉络的了解中,引发读者对中国教育的深入思考,并往往以文学色彩的笔墨起始,以求引人入胜。在史料的选用上,也追求生动有趣。除广泛地引用正史资料之外,很多文学作品如赛珍珠的《我的中国世界》、林语堂的《八十自述》等,也成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在文本的编排上,书的正文每页中间留出1\(4强的空白作为插图和书写文字之用。插入的简短文字读来饶有兴趣,大量的插图仿佛把读者带回了从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给读者舒服的视觉感受。在目录每一讲的标题下面和正文每一讲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内容提要,扼要地告诉读者它要说什么,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便于读者抓住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脉络,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本书也有不完备之处,比如,在对话中如果能进一步增强辩驳诘难,那读者就能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更强烈的心灵冲击。
《中国教育十二讲》,张雪蓉、马渭源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