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无论是报刊还是图书,有关作家访谈录的各种文字日渐多了起来,这是否是作家明星化的一种表现呢?显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与思考。
在林林总总的报刊和眼花缭乱的图书市场,我们实际所看到的作家访谈录,不论是文章也好还是专著也罢,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虚虚实实和真假难辨。不仅相当一部分访谈录没
无可疑问,作家访谈录的确呈现出日渐泛滥之势,并因此而愈来愈乏味。这充分反映了当代文坛有其喧哗与骚动的一面。以致让作家访谈录变成了最时髦的一种批评方式,同时也是最不可信的一种批评方式。事实证明,有需要就有生产。正是由于有名无名的作家们都急于将自己推向市场,或者说急于将自己介绍给读者,才使得作家访谈录的写作队伍素质越来越低下,最终使作家访谈录失去了应有的文本尊严。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访谈录并非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可以随便去写的。毕竟它除了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之外,它还要求作者必须对所访谈的作家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其重要作品甚至要有过认真的阅读。只有在熟悉和充分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后,才有可能在访谈过程中实现双方之间的有效碰撞,高质量的访谈录写作才得以实现。可现实的尴尬是:绝大部分访谈录的写作者,并非是文学批评者,而是一些不读文学作品而只知满世界疯跑的记者。这样的记者写的作家访谈录,永远只会体现两种能力,即“胡说的能力”和“编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一旦被有效运用,不管有没有访谈过,也不管访谈过多少,都可以立马拿出任何一个作家的访谈录。而这样的作家访谈录对读者常常只有一个味道:乏味!而它的不可信还在于,被访的作家常常不承认自己在访谈中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