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陡然爆发“纸荒”,2007年出版态势肯定将好过去年。其实,纸荒在六、七月间便悄然而至,八月中旬以后,严重加剧,直接影响了长线图书的生产。内容以积累性知识、学术、思想为特点的书籍生产数量,
先对上半年作一综述。上半年,我最中意三种书,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江西人民)和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丧家狗》已被过度讨论,甚至引起今年出版图书第一场“派仗”,不说也罢。遗憾的是,派仗双方,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李零自己看重的文本本身。反李派更是质疑作品立场,上纲上线。随作品争论所发的《传统为什么这样红》等篇,可作为李零侧面回应看。
现当代史研究,近年来有若干重要作品问世,比如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杨天石《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张振江《冷战与内战:美苏争霸与国共冲突的起源1944-1946》等著述。这是一场艰难的赛跑。我把以上著述,看作第一方队。杨奎松无疑跑在了前面。《开卷有疑》可圈可点之处,是面对重大问题,不回避,一把锋利考据手术刀,将多年被遮蔽的历史段落,剥皮剔骨,现出原形。作者少议论,让读者随着他论证的曲径,拣拾自己的感受花朵。
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1929年出生,二战结束时,科尔奈是年轻的小伙子,还没投票权呢,东欧巨变时,他已年过花甲,可说是东欧政权实践全过程的直接见证人。科尔奈26岁时发表《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此后写出大量作品,我们熟知的,有《短缺经济学》、《短缺、增长与效率》和《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最新翻译出版的《社会主义体制》,用科自己的话说,是总结并综合了“所有研究成果”。作者十分诚恳地希望中国读者关注他阐明的三个思想,即他使用的“制度范式”方法、更高层次上进行“一般性概括和抽象研究”、为个案研究提供分析平台和基础。在一次与朋友就本书的电话讨论中,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加在一起人口仍比我们少很多的东欧国家,竟然出了那么多有创造性的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社会思想家?他没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却说了一句:“《社会主义体制》出版,使得科尔奈由经济学家,上升到世界级的思想家。”我同意他的评论。
按类别粗粗划分,有更多值得点评的图书。
思想史类。起码有两种大书让人经久难忘。希尔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广西师大)。这部大书,跟其写作经历一样奇特。他认为思想是发散式的,甚至常常呈现爆破形态。所以思想史的写法不能如时间直道上的列车,勇往直前。似乎为证明其关于思想史的思想的正确,这部著作的遭遇,一言难尽。曾经两毁其稿,直到1953年始完成第三稿。该书译文之信之美,经年不见。另一部,由《全球通史》主译吴象婴担纲翻译的《西方思想史》(上海社科院),其特色是通俗、好读。作者塔纳斯寻求西方思想脉络的努力,很像是对希尔半个多世纪前工作的一次回应,看其副标题便知:“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译者吴象婴,万圣的老朋友,一位商场隐士,我笑话他主业译书,副业经商,老兄叼着烟嘴,笑笑。
财经类。有戈登的《财富的帝国》(中信)。熟悉他经典之作《伟大的博弈》的读者,大体可推想本书路数。作者的历史感和无以伦比的讲故事能力,在本书中同样得到淋漓展示。
经济学类。有芒泽《财产理论》(北京大学),比较严肃;德・索托《资本的秘密》(华夏),相对通俗。芒泽的书,实为去年9月出版,我注意到,是今年3月前后。试图理解西方财产理论的读者,本书是难得的入门,尽管它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索托的重要性,难以言说,我写过短评,不赘。
法学类。除庞德的《法理学》(法律),好书出奇地多。翻阅过的,最喜欢《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清华大学),该书内容同书名一样纯朴而让人着迷。
哲学类。我推荐徐向东的《自我、他人与道德》(商务)。徐是不求闻达的好学者,几年来一口气出版了几种重要作品,《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论》、《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怀疑论、知识与辩护》等。赵复三恩师徐怀启曾说,人只有默默无闻,才能做点学问。这话在徐向东这里得到应验。我特别关心这本书,是因为作者试图搞清道德哲学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内在关系。
宗教类。有两本很好读的书。宗萨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友谊)和索福罗尼《俄罗斯精神巨匠:长老西拉》(华东师范大学)。“活着且不犯罪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句教会祈祷话,用在西拉身上最合适。当朋友引荐我认识宗萨活佛,握手的刹那,怎么也想像不到《正见》出自他手,一个活脱脱运动员形象的年轻的宗教实践改革家。一本很难读,但算得上优秀的著作,《希伯来圣经的文本、历史与思想世界》(宗教文化),有闲的读者,可找来翻翻。
政治学类。有若干种重要的作品被介绍进来。最不该忽略的,是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
还有几本书,不能不提及。吴藕汀《药窗诗话》(人民大学)、陈丹青《退步集续编》(广西师大)、余不讳《摆谱》(中国青年)、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和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新星)。《摆谱》特好玩,净是诛心之论;《诗话》,可以传世;《续编》,陈找到了自己为文的位置;《信箱》,一以贯之的智慧美文;《图像》,原来乌托邦思想谱系,还有一派。有时间,别错过这些读物。
关于日本的读物,最近不止一人问起,抽几种新近出版的介绍给大家。吕理州《明治维新:日本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页》(海南),河合隼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三联书店),安冈昭男《明治前期中日关系史研究》(大象),韩歇尔《日本小史》(世界图书),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人民),大隈重信《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科院),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清华大学),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等等。二、拾零
再作一个全年书籍的拾零。图书出版,或引出话题,或因话题而起。总之,跟阅读人群的关注分不开。关注多了,便形成“热点”,关注持续,便是重大话题。比如,讨论“大国崛起”和对经济学的检讨,热得不行,相应书籍层出不穷。比如出自美国人之手的《中国公司:下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如何改变美国和世界》(中央编译),看标题就知道作者想说什么。特别推荐各位读者的,是学者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冷静。旁敲侧击的论著更多,角度各异,比如《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广西师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种种联想;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试图给中国和平崛起寻求更宽泛的历史基础,作者“中国之路”概念与“北京共识”遥相呼应;德国人Steinggart《为财富而战:对权力和资源再分配与再争夺的世界大战》(国际文化),恐惧中有些杀气腾腾;我们从《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上海人民),可以听得到遥远岁月回声中的某种潜台词。中信版《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回应的还是大国崛起的欲望和冲动。
中国经济学家这两年走背,甚至连累了经济学,“经济学帝国主义”指责鹊起。批归批,骂归骂,如何挡得住经济学家们“辩解”的声音和为此做更扎实的基础工作?猛烈却悄悄回应之作,首当《经济学及其敌人:反经济学理论200年》(上海人民);申明立场之作,有《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三联书店版);《经济学三人谈》(上海人民),算是反思,或也可称为基础建设之作吧;而《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人民)、《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上海人民),无疑是最基础性的研究著述,均力图证明经济学与人们现实生活,与人类道德等有深切关系。
有几套丛书值得关注。中国法制出版社的“法政学思”文丛,就有《我的轭》、《倚宪论道》等,所论直率而尖锐;江苏人民出版社“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丛书,已有10种以上问世,所选篇章兼顾基础与前沿,水准一流;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有《善的脆弱性》、《论革命》、《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革命》等重量级论著,更有读书界期盼甚久的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推出;分别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与解释”丛书,新版和重印30种以上,《上帝国的信息》、《朝霞》、《尼采思想传记》、《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等相继出版,法雅的《分裂之家危机:对林肯-道格拉斯论辩中诸问题的阐释》,尤其值得注意……
最后,向各位读者推荐下半年上市我喜欢的若干书籍(标准是一口气读完):王朔《致女儿书》,纯朴而慈悲;多克托罗《大进军》,血向上涌而让人透不过气;梁云平《树上的日子:我的1968》,一代人的荒唐史;温斯特少校《亲历兄弟连》,令人崇敬的英雄主义篇章;陈丹青《纽约琐记》,知识人老实与良知的教科书;安妮宝贝《素年时代》,纤细而尖锐地触摸生命;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界碑性作品,史料运用精准,叙述令人荡气回肠;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寻觅美国革命源头的顶级读物;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帝国密码;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暴政决不亚于意识形态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