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方面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2个项目,包括川剧、川江号子等12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以及市场发展困难等因素,保护和传承形势十分严峻,几乎到了“人亡艺亡,后继无人”的地步。
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必然有一些文化样式被裹挟而去,也必然有一些新的文化样式应运而生。这是文化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面对即将消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至少,我们还可作出一些创新和改进。一方面,要面向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没有受众,便是死亡。因此,要创新内容,把当下的生活反映到创作里,使作品有看头,让观众有共鸣。同时,要创新表现形式,注入一些现代元素,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让一般观众看得懂、有兴趣。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要仔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研究它的接受规律,哪里有市场,就奔向哪里,尽可能发挥它的文化效用,这样或许能获得一线生机,使它能在我们的视野里多停留一段时间。如果只是强调它的重要,一味地供在博物馆的神台上,捧得它“下不来”,不能在市场层面发挥作用,无疑只会加速它的死亡。这是我们谁也不愿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