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书最美

2008-0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为中国今天的教

育把脉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是研究中国今天教育问题的一部力作。作者从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切入,凭借道德良知和理性思考,在分析统计资料和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今教育领域的诸多弊病及其症结做出了清晰的、有说服力的诊断。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重点学校制度和“教育产业化”改革。学校等级化的加剧,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作者认为,它已成为当前影响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因而对之着重做了剖析,也是全书最具现实批判力度的章节。

“教育产业化”的具体做法,在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办高收费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教育产业化”的实质不是市场化,而是混淆了市场化改革与公共治理改革。一方面,该改的不改,政府高度行政化的治理方式、对学校的直接微观控制、垄断教育资源的方式皆未变;另一方面,不该改的却改了,公立学校用靠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设租寻租,将其变成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向社会、家长强势地攫取经济资源,并架空了弱势阶层和人群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在“名校办民校”的不公平竞争中,真正的民校步履维艰,大面积死亡。同时,公办教育本身成为腐败的温床。教育本应是社会平等的制衡器,现在却蜕变成了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的工具。

倘若要进一步探究“教育产业化”的由来,我们就不能不问责政府。作者认为,短缺和失衡是两个制度性问题。一方面,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低于许多比中国穷的国家,反映了政府对于教育的态度。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学校等级化和“教育产业化”一直是在政府的许可下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学校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改变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千难万难,最大的困难是在这里。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评书人: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理智地面对医患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难免生病、治病,与医生、医院打交道。然而,这个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问题至今没能得以很好的解决。近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公众和社会各界议论的热点,是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要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医患”之间的矛盾,除了进行医疗体制的改革之外,就是要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医生和患者的愿望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相互抱怨无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改善医疗环境。这本由医学界的作者撰写的名为《医事》的大众读物,揭示了医疗界内许多秘而不宣的真实情况,为患者和医生之间架起了一条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有助于读者了解医疗界的现状和运行规则,了解医学的局限、医生的尴尬和现行体制的困窘,从而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理智地面对生病、看病、治病,与医生密切配合,实现医患共同的愿望。同时,对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评书人: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吸纳与输出: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这本书避开了一般的中国史学专著在视角和断代方面的惯性,力图把中国历史文化直接放到人类文明体系的发展沿革中来阐释,大胆地以文化的变迁为依据断代和划段。作者从江河流域的复杂地貌谈起,细述中国文化是怎样从孕育期的源头开始,就与周边文化互相吸收和滋养,突破重组,或迎或斥,为彼此的发展提供动力的。有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吸纳、融合中扩大与成长,常常会超越政治和地缘意义的中国,并终将融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的大海,万古江河,昼夜不息。

在这样的大视野上评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将带给读者海纳百川的“容纳之量,消化之功”;在这样的大视野上评说中国的历史文化,更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和科学方法的支撑,在这两个方面,学者许倬云先生都有过人之处。

在写作风格和立论的把握上,作者有明确的史学大众化意识,把目光直接投向大众、以及大众读史的自身需要和兴趣。作者善于在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中纵横捭阖,解答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文化议题。其间有不少富于新意的观点和洞见,却做到了通俗易读,明白晓畅,这一点尤难把握。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评书人:夏欣,高级记者、《新天地》杂志社社长、总编

一本经典的经典阅读指南

在这个时代,阅读活动本身已经处于危机之中。有了更轻松愉悦的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和户外旅游,人们有限的休闲时光中留给阅读的份额越来越少了。就这么点可怜的阅读时间,也往往被畅销书和大众读物所占据,那些须用心来读的经典则遭到冷遇。

《最有价值的阅读》就像一个尽职的中介,一面给读者提供真正的好书,一面为经典赢得更多的读者。封底的宣传语“用最宝贵的时间读最有价值的书”,准确地描述了其用途。

编者的遴选范围比较广阔,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现代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书中所选作品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其经典性毋庸多疑。导读文字出自行家里手,不乏精当的点评,兼以言简意赅,流畅生动。如果读者能沿着这样一幅比较可靠的地图,了解这些经典的概貌,再选取与自己精神契合、脾性相投的著作去用心阅读,其中利益自是难以估量。

读者不必对这样一份指南求全责备,但应该保持一份清醒:这只是一个人视野中的经典而已,不必奉为金科玉律。

  《最有价值的阅读》评书人:罗钢,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之痛

这是一本让所有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包括科学新闻记者读过之后都感到沮丧甚至痛苦的书。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的作者伯纳姆,以研究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学识背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考量了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展现了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博弈”中,劣币如何驱除良币,科学如何“就其功能而言,可能不再存在于大众层面了。而迷信始终在那里”。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一百多年来,那些崇高的“科学人”(men and women of science)与迷信努力作战。他们尽量把科学的非物质利益和科学思维带给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公众。他们与某些狭义的迷信思想和广义的非理性信仰战斗。然而,现在,他们的继任者撤退到了高度分化的专业领域里,科学思维开始败给新闻业、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

虽然支撑作者观点的数据案例都来自美国,但我国今天科学以至于科普发展的形态与美国多么相似。因而,这本书所发出的“一声强烈又深刻的悲叹”值得所有科学人思考。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评书人:杨虚杰,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主编

对苍茫文明史的精当把握

一段长长的文明需要一种精湛的叙述。《中华文明史》就是这样一种有担当意识的叙述,它以朴素而简明的文字,再现了华夏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了中华文化最优秀和最精良的部分,在此快餐式读物盛行的当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之所以是一种较为精湛的叙述,因为本书有别于其它同类文明史的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以四卷本的浓缩篇幅涵括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明质素,言说准确到位,真实地表现了编著者对苍茫历史的独到体验和有力把握。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著者从这一核心历史观出发,在混沌的史实中捡出文明的诸多亮点,在标志性成果中触摸文明演进的规律,体现了卓越的学术眼光和较为深刻的洞察力,为文明史的写作树立了严正的研究姿态和学术高度。

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以人和人的创造为中心,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三大支柱,凸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衍变过程。在具体操作上,取文献资料和文物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实证的成份。

本书的生产方式也很有意思,这本身就说明了一种整合的学术取向。合作撰写者分别是来自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国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简直是各种人文学科的集体出场和盛大会合。它努力打破学科本位主义藩篱,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是一部学术边界较宽的中华文明史,起到了很好的学术垂范作用。尤为可贵的是,本书著者还着力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去考察,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平等观和分寸感。

《中华文明史》评书人:雷达,著名评论家、研究员、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

一个人的文、史、哲

在现实生活中,荣幸一词已被用得很多,真愉快却较难得了。我读何先生此书,真愉快是第一体会。故我要格外强调这一种真愉快。

何先生此书的书名,起的实在是很普通。其封面设计,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点儿不普通的倒是,印在封面的何先生的名字和撰写者文靖的名字,竟是那么的小。这都是意味深长的。

这本书印数三万三千册,足见它是受到某一读书人群体关注的,这一点同样耐人寻味。

何先生的口述也罢,葛兆光教授的“序”和文靖女士的《后记》也罢,都具有一种极平静地表达人生感悟的修养。他们的真性情、真思考,极平静地流淌为文字,自然而然,于是使此书像上品的瓷器,呈现明透纯净之品质。

早年在清华任教务长的潘光旦先生,曾主张文、史、哲三科通教通学;我认为这是很有见识的主张,虽然现在做不大到了。但事实证明,凡在以上三科卓有建树之人,几乎无一不是自己做到了通学的。

我觉得,何兆武先生身上,既体现着文对一个人早期的熏陶,也体现着史和哲两方面知识对于一个人后来的有益浸淫。而这就使一个人的文化思想修养,达到了一种再也无须矫饰什么的境界。所以这也是一部在多处闪耀思想智慧的书,而决不仅仅是旧事逸事钩沉类的书。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这是何先生的一句话。往细一想,苍生大众,其实连把名字写在历史江河之水面上的幸运都是没有的。那么,有此幸运的人,当勿使自己的名字附带了肮脏,于是污染了“水”,令后人厌。我由何先生的话中,也联想到了“清名”一词。

又于是,似乎重新寻找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支点。尽管不特宏大,但――有,终究比没有的好……

《上学记》评书人: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家

听听弗里德曼讲述的故事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把他的发现――“地球是圆的”报告给他的国王之后五个世纪,美国专栏作家、三度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却把这样一个概念提供给世界的读者:世界是平的。

弗里德曼认为,今天,世界开始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命令和控制)向日益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联系与合作)转变。这意味着,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共享,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一体化。在这样的浪潮下,传统社会的权力等级、阶级差异、地域差别将显得越来越次要,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展开竞争,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个结论缘自作者在印度软件公司听到的一句话。首席执行官“奈利卡尼说:‘当今世界竞技场已经夷为平地。’”弗里德曼在笔记本上写下它的瞬间意识到,这揭示了他在班加罗尔采访过程中所有见闻的幕后真相: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追随这瞬间的灵感,弗里德曼在书中对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他的描述是精彩的。记者的观察与敏感,使他从身边的变化细节生发开去,透过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搜索技术……这些今天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纷繁事物,将世界正在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呈现给人们。

当然,这只是弗里德曼的看法。

今天,世界正变得日益多元,日益多彩,了解你生活的时代,世界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什么,周围的人、世界其他生存环境中的人对这些变化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在今天,面对世界的变化,纯粹的旁观者已不存在。于是,这成为我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世界是平的》评书人:庄建,高级记者、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神奇的量子世界探险之旅

上帝掷骰子吗?此段公案源于20世纪物理学史上一场最激烈,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辩论──波尔─爱因斯坦之争:

爱因斯坦:波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波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本人不愿透露具体身份”的上海人曹天元(Capo)以“上帝掷骰子吗”这样引人入胜的标题,用时尚的网络语言兼杂武侠小说的写法,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量子世界,进行量子之旅的探险:上溯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直至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量子引力理论之超弦理论,跨越时空,展现了一幅幅量子物理恢宏精彩的历史画卷。

曹天元兼具科学素质和文学修养。一会儿引王阳明《传习录》,一会儿提海明威《老人与海》。其自译的弥尔顿《复乐园》,颇有《诗经》古风;而对量子人物薛定谔的素描,亦见其绘画水平根底。全书首末之“自序”和“尾声”,则是十分优美的散文。至于“饭后闲话”的小贴士,如“决定论”、“超光速”,则并非闲话,甚至“薛定谔的女朋友”,我看也不是“过于八卦”,而是“薛定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难怪李政道要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评书人:王渝生,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读出咫尺天地中的无限空间

图书本来有二义:图与书。而且是先有了图,而后有的书。由图到书,人类是经过了象形思维到抽象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升华的。

我们推荐的《地图的发现》,也是读“图”的书。但是,这本小书,却由抽象、枯燥的地图中读出了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故事,读出了咫尺天地中的无限想象空间。

地图所绘制出的地理信息,本来是涵蕴着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不同时期地理的变化所反映的时代信息,而且还反映在绘制者的绘制目的以及特别的关注乃至忽略,反映在使用者的收藏与利用,地图承载的信息可以说十分丰富。

《地图的发现》以随笔方式,散乱而且随意地述说着搜藏地图者在地图上所发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如红军长征时使用的是什么地图,黄继光牺牲在朝鲜的什么山头上,《澳大利亚纪念地图》标记的该国参加的七十余项军事活动的信息,北京城为什么没有河,荆轲刺秦王所献的是什么地图等等。经纬时空,串联起无数相关的历史故事,读来兴致盎然。

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还提示我们,在“读图的时代”里,有着两种不同的读图形式:一种是阅读的懒惰,不耐烦文字,倒退到了阅读图画;一种则是阅读的勤勉,把图阅读成了文字与知识。《地图的发现》就属于后一种,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阅读方式。 《地图的发现》评书人:詹福瑞,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教授

推荐书目

  《乔姆斯基文集》 [美]诺姆・乔姆斯基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身体的答案我知道》 [法]巴亚出版社编 邵静妤译 浙江教育出版

《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 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编 赵乐静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奥运趣史――奥运会上离奇却真实的故事》 [英]杰弗・蒂鲍尔斯著 李黎等译 蓝天出版社

《达・芬奇传:放飞的心灵》 [英]查尔斯・尼科尔著 朱振武、赵永健、刘略昌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灵魂机器的时代》 [美]雷・库兹韦尔著 沈志彦、祁阿红、王晓冬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蛤蟆的油》 [日]黑泽明著 李正伦译 南海出版公司

《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 查尔斯・李普森著 郜元宝、李小杰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 常建华著 中华书局

《为什么读经典》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 黄灿然、李桂蜜译 译林出版社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 玛丽娜・弗拉斯卡-斯帕达、尼克・贾丁主编 苏贤贵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国史十六讲》 樊树志著 中华书局

《安琪拉的灰烬》 [美]弗兰克・迈考特著 路文彬译 南海出版公司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梁漱溟口述 [美]艾恺采访一耽学堂整理 东方出版中心

《图说世界探险史》 [美]纳撒尼尔・哈里斯等著 张帆等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中国美学十五讲》 朱良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要义》 叶秀山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起源》 费比恩编 王鸣阳译 华夏出版社

《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 来新夏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历史的底稿》 张鸣著 中国档案出版社

《自由的历程:美利坚图史》 [美]乔伊・哈克姆著 焦晓菊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礼物还是灾难――试管婴儿技术浪潮的未来冲击》 祖恒兵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美如斯》 [捷克]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著 杨乐云、杨学新、陈韫宁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八十年代访谈录》 查建英主编 三联书店

《长征》 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编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宇宙逍遥》 [美]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著 田松、南宫梅芳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值班总编推荐] 对AI洗头不妨包容以待

[值班总编推荐] “站在亚洲实现整体振兴的新起点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