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展对止庵来说是轻车熟路,他黑衣墨镜,在各个展台之间快速穿行,直奔感兴趣的出版社而去。遇到中意的书就停下来翻一翻,有的只看看封面。一番寻找之后,他用手机记录下了入眼的好书的书名。
《
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译林出版社)应算是本次订货会最受关注的传记文学图书。在书中,格拉斯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他认为“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止庵说,关于此书披露格拉斯曾当过纳粹一事,各种报道、议论沸沸扬扬,而他更感兴趣的是格拉斯对自己如何成为一位作家的回顾。《追忆逝水年华之前:普鲁斯特之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自由普鲁斯特少年时的好友热内・培德之手,追忆了与普鲁斯特在凡尔赛宫共度的夏季,还原了一个成名前的真实的普鲁斯特。
在艺术、电影类图书中,《阿波利奈尔论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颇引人注目。它包括《美学沉思录》和《艺术散论》两部分,前者完成了立体主义的理论建树,被视为立体主义的“圣经”,后者的大部分篇幅是对当时的新锐艺术家所做的评论,也是对后来应验成为大师级艺术家的最原初的见证。皮埃尔・卡尔德格的《与大师相约五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关于多位世界级的美术大师的特写,读来饶有趣味。《学画记》(山东画报出版社)则是邓伟回忆年少时师从李可染学画经历的自传体随笔,记述了学画生涯的种种细节。《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新星出版社)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其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自1969年面世以来,就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因斯多夫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至交,她以鲜活的材料和独到的评述,全面评论了基氏的创作生涯,着力审视其电影作品主题、风格、道德上的一致性。《我生命中的电影》(上海译文出版社)是特吕弗的影评自选集。特吕弗不仅是影史上知名的导演,也是知名的影评人,他的电影评论不仅为论家所重视,也备受影迷的推崇。
逛完会场,止庵颇为感慨。他觉得本次图书订货会新书不少,其中虽然也有值得阅读的好书,但是往往置于展台不甚显眼之处,有些书在书店里已经上架,这儿却根本不摆出来。这似乎体现了一个新的倾向:就是持续许久的出版与阅读之间不平衡的趋势,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出版了。出版的繁盛之日,正逢阅读的萧条之时,非功利性、非实用性的阅读,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而非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为了生存,势必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选题和宣传力度上,也就更多地迎合大众口味。对于过去若干年里的出版状况,止庵评价甚高;他认为那种“无书可读”的议论,乃是不懂读书的人说的外行话。真正出问题的是在阅读方面,而这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至于如何使得阅读不再继续萧条下去,止庵认为除了加强宣传之外,应该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首先老师和家长本身要爱读书,才能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止庵强调说:“这次提到的几本书,都是读来很有意思的书,这样一番推荐才可能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