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人”叶圣陶

2008-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缪咏禾 我有话说

叶圣陶先生的哲嗣叶至善先生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出版后,引起了文化出版界的关注。有人认为它提供了新文化运动的宝贵资料,有人说这是一本青少年的教科书,也有人赞扬作者抒情的笔调,认为这本书是散文

体人物传记的一个范例。从本书的基本内容来看,它的主要价值似乎是展示“文化人”这个特定群体,帮助你了解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群。

“文化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不同于之前的“士子”、“读书人”,也不同于之后的“知识分子”,专指20世纪上半个世纪活跃在东南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一群从事文化活动的人。这一群体人数众多,特点鲜明。他们的作品至今传诵,他们的人品光彩照人,使人缅怀景仰。叶圣陶先生便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文化人”的本质特点是,他们都从事一项文化职业,如:教育、编辑、出版等等。叶圣陶先生是教育、出版这两界执牛耳者。他在农村小学教了5年书,后来陆续在中学、大学、职业学校、补习班、讲习所、研究班执教,他的教育经验令人信服。他担任过好些刊物的编辑,以识拔巴金、冰心两位著名作者传誉文坛。他开创的开明书店,以特定的年龄段为读者对象,在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中,编辑出版了无数全国采用的教材。这个出版社又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职业宗旨,不出版鸳鸯蝴蝶派小说、武侠小说、升学指南、模范作文。坚持出版品位,走出了自己的路。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文化人”的又一个本质特点,是他们对国家兴衰与民族存亡的关切之情。他们所处的那半个世纪,从辛亥革命到全国解放,正是中国的多事年代,大事不断发生。对这些大事,文化人都是态度鲜明,毫不含糊。他们常用写文章、办报纸、拟通电、发宣言等方式表达看法。他们的言论主张,往往指引当时的舆论,形成时代的呼声。叶圣陶在八年抗战期间的行止作为足以说明。抗战之初,他和全家辗转颠沛,来到了大后方重庆。八年间,从重庆到乐山、成都,再到重庆。在乐山期间,房屋曾被日寇完全炸毁。他先后在巴蜀、武大、复旦等五所学校和四川教科所任职,又曾和其他文化人一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社团,由他起草公布的宣言有《团结御侮言论自由宣言》、《拒绝送审宣言》、《不要内战》文告,有力地说明了一代文化人的政治态度。这里再提叶圣陶做的另一件事。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急需中小学校用的新教科书。叶圣陶接受委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全家动员,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编成了3册国文和2册历史教科书,由接收台湾的长官陈仪带到台湾。台湾的儿童在第一时间读到了祖国为他们编写的教科书。

“文化人”不是有形的社团,更不是党派,完全以志同道合相凝聚。他们之间过往密切,情谊深厚,有关记载读来使人如沐春风。他们或定期例会,茶聚酒会;或相约中途碰头,三五夜谈。叙别相迎送,华诞相庆贺。通信编号,来往频繁,戏称“打乒乓”。他们之间有和谐的切磋,激烈的争论。既相濡以沫,又相忘江湖。却很少有钩心斗角和落井下石。叶圣陶是他们中间的中介人物或核心,书中记下的人物,有三百余人之多。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书中差不多都有记载。研究新文学史的同志把这本书看做史料的渊薮,是毫不夸张的。

《父亲长长的一生》,叶至善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34.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