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塞拉利昂娃娃兵回忆录真实性遭到质疑

2008-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长路漫漫:童兵回忆录》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伊斯梅尔・比阿(Ishmael Beah)关于自己在塞拉利昂内战期间悲惨童兵经历的畅销回忆录

《长路漫漫》(ALong Way Gone),正在就其真实性遭到强烈质疑。

澳洲大报《澳大利亚人》连日来刊出调查报道和评论文章,指称书中相关多起关键事件的时间与实情不符。

比阿在书中记述了少年时在内战中失去父母兄弟,本人随后被抓入伍,受迫吸食可卡因与火药的混合物,从此染上毒瘾,以手中AK-47大枪,冲杀血肉战场,成为蒙蔽天良的杀人机器――射杀他人“如同杯水止渴”,直至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解救,方脱离无边苦海。他日后到了美国,27岁出版回忆录《长路漫漫》,在急求异邦真实悲剧故事的美国书市上一炮而红。借助星巴克连锁咖啡店的高调推广,此书迄今已在全世界大卖65万册,高居《时代》周刊2007年非小说类畅销书榜的第三名。

2007年夏,深为《长路漫漫》感动的澳大利亚矿业工程师鲍勃和佩塔・劳埃德(BobandPetaLloyd)夫妇赴塞工作。年末某日,矿上一位“谦恭的中年实验室助理”告诉鲍勃,他就是伊斯梅尔的爸爸,并请他代为联络儿子。劳埃德夫妇惊喜过望,随即致电比阿的美国出版商法劳・斯特劳斯和吉罗(FSG)、澳洲版发行商哈泼柯林斯,及其美国养母、作家劳拉・西姆斯(Laura Simms),均遭白眼,遂向《澳大利亚人》报料。

该报派员前往塞拉利昂,并在纽约展开协同调查,于1月19日在周末版刊出首批两篇报道《童兵故事迷局》(Twist in the tale of a child soldier)和《非洲战童》(Africa's warchild),声称,致比阿父母兄弟遇害的当地战乱爆发于1995年,晚于书中所述两年。比阿参军时的年龄亦应为15岁,而非他所写的13岁。此外,他只在军中效命两到三个月,而非书中所称的1993-1995三年。该报采访到比阿的老师阿卜杜尔・巴里(Abdul A.Barry),知其那几年还在上学,尚未扛枪打仗。

在《长路漫漫》第二页,比阿明确写道:“第一次遭逢战火时,我12岁。那是1993年1月。”

但比阿养母劳拉・西姆斯为他辩护:“如果你是战火中的孩子,会在失去一切,穿行于丛林时,还带着日历吗?”

《澳大利亚人》指出,西姆斯女士在纽约经营一家写作工作室,教授学员“如何用更引人注目的方式讲述我们的故事。”比阿当时的新书发布会便在工作室举行。

比阿的非洲老师说,他是个“少见的聪明孩子”。联合国义工们也回忆,那个会背诵莎士比亚,能写饶舌歌的少年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美国后,比阿就读于俄亥俄一所学院,开始以自己的战争经历为素材,进行小说写作,但老师建议他动笔写回忆录。

1月21日和22日,《澳大利亚人》又刊出多篇后续报道,先后列举比阿友人、家乡父老、联合国救助官员、比阿本人及其出版商的辩护及自辩。

我们注意到,对《长路漫漫》的质疑尚未上升到对作者有意造假的指责,媒体小心翼翼,只做事实求证。也许比阿只是记错了,或者用了些不当的文学笔法。

但比阿致信《澳大利亚人》,“关于日期我是对的。这没什么东西是错的。”他写道。

比阿的出版人萨拉・克莱顿(Sarah Crichton)也申明书中所述皆精确:“我见过许多在塞拉利昂认识比阿的人,他们明确证实了他的故事。”

而《澳大利亚人》在非洲接触到的所有旁证均明确表示书中时间有误,但也表示,孩子记错时间是有可能的。不过,亦有人指出,书中对两年战争经历的记述篇幅过短,且语焉不详,令人生疑――他是否真的曾经目击过那种种的残暴恶行。

大部分人认为,书中事实恐怕无法一一确证,因为战斗几乎均发生在无名村庄,其同伴不是没有名字,便是日后被杀。

劳埃德夫妇以为比阿的爸爸还活着,但《澳大利亚人》发现,自称比父的人只是亲戚。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比阿的故事不再有可怕的真实。”《澳大利亚人》表示,“也不意味着他没有过那种经历,我们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即便在噩梦中也无法面对那种经历。”

1991年到2002年的内战,致西非塞拉利昂数万人死亡,全国450万人口中近一半流离失所,数千儿童被强征入伍。比阿所述的大背景都是有的,他的家乡莫格维莫村(Mogbwemo)于1995年遭遇战火,学校被叛军占领,用作军训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