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论坛一篇题为“作协主席唐浩明竟连篇累牍读错字!”的网文,不到两日时间,点击过万。次日,红网发表记者署名文章《唐浩明电视台“评点曾国藩”被“咬文嚼字”盯上》,再次推波助澜,试图把纠唐发音之谬大肆鼓动起来,好为电视学者们吹吹冬雪过后冰冻时分的冷风。
知名学者登上电视讲坛,谈说中
唐浩明先生,衡阳人,又在长沙生活了二十余年,花甲年华,先不说他写作优美文字感染我辈的成就了,单就他上电视评点曾国藩,发音能够达到网文作者所听到的,已是难能可贵了。
也许,在有些人心中,发好了口音,说好了普通话,就是在弘扬湖湘文化。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上电视,登讲坛,文化传播者是要尽最大可能发好音,起到全民推广汉语普通话的表率和楷模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他们渊博的学术专攻,向更为广大的民众传播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因为他们发音不标准,就抓别人的辫子不放,不能说这些人在动机上有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只要解读者认真用心、仔细用力,而不心生异念,他势必会创造出为人钦敬、经世致用的效果。唐浩明、易中天、于丹们依凭电视讲坛的优势,制造了大受欢迎的影响与氛围,也让人们惊叹不已,受益者、肯定者已是不少,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文化现象几个字眼概括了,最起码他们创造了一种文化精神,推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