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机关“扫黄打非”工作不力者将被黄牌警告
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综治办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陈冀平近日在第21次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政法委、综治委和各级政法机关要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年度
重庆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将实现数字化
重庆图书馆是国内收集抗战和二战时期图书、期刊和报纸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据介绍,重庆图书馆目前共收藏有民国时期图书7.7万册、期刊2万余册,其中有数千册为当时出版的珍贵图书。由于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保护方法,这些文献都出现了书页整体泛黄、字迹不清、书页两角脆化等问题,有些还有虫蛀,轻轻一碰,碎屑就往下掉。经过再三考虑,重庆图书馆作出了一个有风险的选择:通过扫描将民国图书、期刊数字化。将纸质图书转变成电子书需要至少两个流程。一是将扫描后的图片进行两次校对,然后制成PDF文档,刻录成光盘保存;二是将图书的目录、版号、出版时间、出版社等信息录入电脑,然后对所有图片、录入信息进行一一核对。据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读者可以在重庆图书馆下载到民国文献的电子书,而且还可以进行作者、关键字和出版时间等方面的查询。(藏书报)
纸价上涨促动新选择出版业看好再生纸
北京一家调查机构近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造纸业发展趋势》提出,由于本色再生纸不仅兼顾循环经济,同时还具备独特的流行元素,因此,在包括出版纸、新闻纸、名片纸等诸多范围会被广泛应用。据了解,再生纸和一般的文化用纸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由于对纸张的高白度进行调整,不使用荧光粉等漂白成分,使再生纸的白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视力。虽然再生纸的生产工序比较复杂,但在价格方面,再生纸具有明显优势,平均比木浆纸便宜20%以上。有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要大量使用再生纸,特别是随着教育、出版界开始规模化使用再生纸,其市场前景被十分看好。(中国图书商报)
洛阳发现迄今为止沿用时间最长的我国古代都城城门
始于2006年12月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考古发掘于日前结束。据专家介绍,发掘显示,该城门沿用了53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五代至宋,虽然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但隋唐洛阳城继续使用,称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定鼎门系郭城正门。为配合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大遗址保护办公室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长达一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据介绍,此次发掘人数参与最多时达到300多人,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对一座古代城门遗址进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在我国古代遗址发掘中还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光明日报)
上海62位著名艺术家作品制成光盘
“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字化抢救工程”日前完成了音乐和越剧部分的工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近日向社会展示了62位老艺术家作品的数字化光盘以及“口述历史”档案系列音频光盘。此次完成数字化的资料跨度80年,抢救了25位音乐家的作品1502首,共计9700分钟,形成音频视频光盘259张;完成了7位音乐家、30位越剧名家共计10200分钟“口述历史”的摄制,形成数字视频光盘61张。内容涵盖黎锦晖、贺绿汀、聂耳、陈歌辛、孟波、朱践耳、黄准等的音乐作品,以及袁雪芬、王文娟、吕瑞英、邢月芳、毕春芳等的越剧作品。(文汇报)
南京发现失传千年佛经手抄本
曾被认为失传1200余年的《佛说三十七品经》日前在南京博物院被发现。南京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凌波说,千余年来,这部经书只有目录存世,其内容无人知晓,直至去年底,这部经书的抄本在南博库房内被确认。据凌波介绍,这部经书系人工抄写在一张长2米、宽20厘米的纸上,字体为隶书,每个字只有指甲盖大小。抄经的纸张已经残破,经文上还有涂改和增补的小字。这部经书是南京博物院前身中央博物院于1942年在甘肃敦煌购得。根据目前在全世界进行的敦煌遗书调查,世存《佛说三十七品经》仅此一份,其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字价值极为珍贵。(新华社)
学术译名混乱受专家批评
“目前,学术翻译规范有4个体系,能不能搞一个统一的体系?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值得去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俞可平称,现在的学术翻译规范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体系、新华社的体系、商务印书馆的体系,中央编译局还有一个自己的体系。像帕累托(有人译为帕雷托)、涂尔干(有人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克姆等等)有多个不同的译名,一些学术术语的翻译也很混乱,这种现象需要改变。“如果搞一个统一的体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表示,有的译著人名极其混乱,同一本书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中文译名,很容易误导一般读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称,该社一直在做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译名的数据库,但是进展比较缓慢。这个数据库完成之后,译名混乱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