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1年的深秋,一天下午,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于光远先生的学术秘书胡冀燕女士打来的,她说于老正在济南。我们驱车到达他们下榻的宾馆时,于老已经坐着轮椅等在门口了,手里还拿着一份当天的济南时报
于老是我们报纸的一位特殊读者,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作者。1996年报纸创刊没多久,于老就寄来了他的大作。从此,他一直坚持为时报副刊撰稿,有时一年会写上数篇,即使因病住在医院里,他也会在岁末年初写来贺信问候。就这样,一位闻名全国的经济学大家,和一份地方性报纸的情谊,居然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到今天。
那次是我第一次和于老见面,之前我们都是书信来往。在我的想象中,研究经济学、哲学的于老应该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肃老头儿。见了面以后才发现,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于老原来是一个慈祥而健谈的老人。虽说于老当时已是86岁高龄,但他思路清晰,提及每一个话题都会侃侃而谈,他谈经济发展,谈哲学研究,谈文学创作,谈他当年在延安的经历,谈他的个人网站……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被于老年轻、豁达、平和的心态以及求真、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深深打动。
从那时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学部委员”成了令我景仰的两个词语――前者让我有高山仰止之感,后者令我油然而生敬佩之心。
方志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就是一套向我们全面展示学部委员们为人为文之高洁品格的书。此书分上、下两册,共计237万字,是一套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所有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的访谈录。被访的142位学者在中国当代社科领域内可谓声名显赫,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诚恳做人,踏实做事,潜心做学问,不仅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更有高尚的精神操守和风范。
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曾说:“我一向认为,学问故事和学者故事,常常可以给读者超乎具体学术的浸润和启迪。”我亦赞同。相比于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部访谈录更适合读者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这些当代学术大师,让我们从中了解学者们的治学历程和治学经验,领略他们的丰富人生,了解他们的高洁人格,并且从中感受他们的至真情怀。在接受采访时,学部委员们谈人生,谈做人处世,谈做学问,常常妙语联珠,令人拍案。
严谨,灵动,深邃。这本书里几乎每一篇访谈文章,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品味大师的睿智话语。在阅读《学问有道》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学术大师的人品和治学态度所感动――他们在哲学、法律、经济、历史、宗教、考古、语言、文学、国际问题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信服;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品格也令人敬佩。
骆耕漠、于光远、吴宗济、瞿同祖、杨季康(杨绛)……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他们是社科界最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宝石一般的光芒,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指引着方向;同时,他们又是做人做学问的典范,呕心沥血,勤勉敬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可以说,《学问有道》全景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和未来,相信每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会受益匪浅。
《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编,方志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4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