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面向黑板的一生

2008-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国涛 我有话说

近来读《美丽心灵――纳什传》。纳什是数学界的传奇人物,30岁以前已经成就卓著,30岁以后患精神分裂症,后来居然恢复正常,这才获诺贝尔奖。此书第三章写1948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并对这所大学的数学系赞扬有加。

数学系有个大楼,这个大楼在1936年曾被人誉为“宇宙的数学中心”,真正聚集了当时

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因为楼里各国、各地的人都有,那个楼里的英语也就带有各种“口音”,一时被调侃为“范氏大楼英语”。那个大楼名“范氏大楼(FineHall)”。作者对它有精彩的描写,说它是“有史以来献给数学的最豪华的建筑物”。在53页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是一座带有塔楼的新哥特式城堡,用红砖和石板砌成,具有巴黎的法兰西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怀旧风格。这座大楼的地基里有一个铅制的盒子,里面收藏了普林斯顿数学家的一些论文副本,以及这个行业的工具:两支铅笔,一支粉笔,当然了,还有一块橡皮擦。”“这个行业的工具”,说得有趣,也极深刻。这真是伟大的设计,引人遐思。后来纳什就常常“两眼盯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方程式”。这就是数学家应用他的工具,进行工作。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所有的功绩都从这里出来。《美丽心灵》第十五章里说,后来为纳什赢得诺贝尔奖的那篇学位论文,当年“居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纳什只好向他的导师一遍又一遍地陈述,“站在黑板面前,写下方程式”,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数学家只有这种表达方式。

这就使我联想起陈省身先生要求在他未来的墓园里面,只设一个黑板就可以;他平生只喜欢白纸和铅笔――用最简单的工具去做最复杂的思考。生活中的种种复杂关系他都应付不了。后来我查阅陈省身先生的生平,发现他在30年代到欧洲留学多年,但是在1943至1944年,他曾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工作,1949年以后他又长期在美国工作。《美丽心灵》对他曾有涉及。我想,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一定在范氏大楼里工作。他当然对“两支铅笔,一支粉笔”的地基藏物有所了解,也真正掌握了这种精神。那么,他晚年的“一块黑板”之希望,也许与此有关。那时候,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数学的中心,名家、天才聚集于此。爱因斯坦和诺伊曼那样的大师也都在那里。纳什在1948年会见过爱因斯坦,“整个会见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黑板上写方程式。没过多久,爱因斯坦和凯梅尼(爱氏的助手)也一起站到黑板前面来了。”数学家们都过着这种生活。所以陈省身先生受到这样的影响,是极为可能的。

原来伟大的数学家都是如此单纯。也许黑板粉笔以外,再加上白纸铅笔,足矣。不受利害关系的影响。这事,大约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此乃学者之所以为学者也。所以当年普林斯顿大学出了那么多的数学天才,为人类做出如此多的贡献。这本书的作者西尔维娅・娜萨文笔极好,顺笔写下这样的话,说那些衣帽不整的学者们“成了民族英雄”。我们的民族也已经出现,并正在造就许多这样的民族英雄,老一代的,新一代的,都有。这是令人欣慰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