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荣县长,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国家图书馆长詹富瑞在《绍兴丛书》签字仪式上。
2008年春节前夕,杭州遭遇50年一遇的暴雪,积雪厚达30多厘米,据称超
2008年的新春是在一场抢救雪灾毁损设施的战役中揭开序幕的。
春节刚过,我便驱车直奔浙江绍兴,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另一场抢救工程――抢救历史文化典籍工程――《绍兴丛书》的编辑出版工程。
《绍兴丛书》是中国第一部由县级政府出资编纂的乡邦文献丛书,这一帙浩繁的工程开创了中国乡邦文献整理之最――规模最大,收集书籍最多,投入资金最巨。
这一投资上千万元的巨型文化学术工程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将一个县级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列入国家出版重点规划,这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能荣膺诸多“之最”和“第一”的绝非易事。这一浩繁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所依托的是浙江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历史文脉。
这一天是2月15日,一个雪后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汽车进入市区,在市中心原绍兴县委大院停下,步入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楼,推开二楼县史志办主任办公室的门,一位身材敦实的中年男子面带微笑向我伸出了手,他就是主持这项文化工程的绍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史志办主任、绍兴县文联主席黄锡云。
历史典籍面临湮灭
其实,在见到黄锡云之前,我们曾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热线电话。“你应该去采访陈桥驿先生,是他首先提出建议,才有了《绍兴丛书》的。”
于是,春节前,我先登门拜访了郦学(郦道元和《水经注》研究)大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陈先生是绍兴人,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与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齐名,有“南陈北谭”之誉,他还是著名的郦学大家,中国最著名的郦学权威。这位绍兴乡贤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谈起绍兴便神采飞扬:绍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古称於越,春秋时代是越国的都城,南宋曾作为临时首都,绍兴因此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
古城绍兴,名人辈出,王羲之、王阳明、徐渭、鲁迅、蔡元培等等。绍兴人中载入《二十五史》的有227人,载入《四库提要》的达112人。这些文化名人无不以其思想和作品而出名。因此,名人辈出,造就了绍兴文化殷实,典籍宏富,绍兴因此成为浙江著名的文化都会,有“文章巨邑,文化大邦”之谓,唐代诗人元稹诗“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陈桥驿考证认为,元稹出生于中原大都会洛阳,官至唐朝宰相,曾任越州(今绍兴)观察使,为绍兴的人杰地灵而倾倒。此诗的“俦”是“同辈”的意思,此句的原意是:文士之才华出众,文风之雅致鼎盛,文章之丰富多彩,殆无与越州相比者。用一句现代语言来说:越州是天下第一的文化大州。
“天下第一的文化大州”的文化曾领全国之先。但绍兴的文化(的)载体――许多古籍经历了一次次兵燹浩劫,特别是遭遇“文革”的劫难,遗失湮灭,许多珍贵的典籍流失国外,现状不容乐观。
上世纪80年代,陈桥驿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外地发现已成孤本的《越中杂识》,惊喜莫名,遂复印后带回。此事经媒体披露马上在我国学界引起震动,当时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组长李一氓称,这是对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一大贡献。
以一本学术著作的发现而震惊全国学界,这本身表明学术专著正遭受湮灭的危机。陈先生认为,要想延续文脉,传承文明,最紧迫的是将现存的绍兴典籍保存下去,避免散失的危险。
典籍的“保存”需要经济实力。绍兴有这样的实力。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的绍兴以名人辈出、文化丰厚著称,那么改革开放后的绍兴则以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闻名。绍兴经济连续10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绍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增长的一个样板。
绍兴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十大经济强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绍兴丰厚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经济发展了,有钱了,怎么办?钱往何处花?楼堂馆所,大广场,大马路?这成为许多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后的选择。绍兴县领导在有钱后却想到了“反哺”文化。
绍兴历届领导对文化是重视的。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修志热中,绍兴就编纂出版了“成为全国佳志”(陈桥驿语)的《绍兴县志》,并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一等奖。
绍兴有修志的传统,陈桥驿认为,绍兴的《越绝书》是众所公认的中国方志鼻祖。绍兴人修佳志,这是理所当然。但这当然远远不够。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以一滴水见太阳”的研究成果――报告文学《贫困与执政》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将绍兴的紧邻慈溪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做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岂止一跳,简直是使人震惊!30年前贫困不堪的慈溪,到2003年GDP居然超过了圣彼得堡。但在文化建设上,慈溪不及圣彼得堡的百分之一:圣彼得堡有264个博物馆,45个美术馆,2000多个图书馆,80多个剧院,100多个剧团,62个电影院,38座体育场,53所国立高校、40多所非国立高校,圣彼得堡还被联合国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4000多座建筑、历史和文化遗迹,这么厚重的文化载体,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慈溪呢?仅有一个博物馆,还没有观众!
这一对比使人产生强烈震撼的同时,也使人深思:我国许多地方经济上去了,文化建设却毫无建树,这已经是当前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综观历史,宫殿塌成断桓残壁,帝皇贵胄灰飞湮灭,叱咤风云之士终为泥土,唯有文化留在历史中,留在人们的心灵里。文化衰落则民族衰落。文化的振兴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也正因此,绍兴耗巨资重新整理编纂出版《绍兴丛书》更显得意义重大。
与绍兴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绍兴的文化发展还远远不够。惟其不够,绍兴人才奋起直追。编纂《绍兴丛书》就是一个例证。
在《绍兴丛书》的决策中,有一个人极为关键,他就是绍兴县长冯建荣。
“其实,整理出版绍兴的历史典籍这一思路是冯县长提出来的。他的思路与陈先生的建议不谋而合,最后也是冯县长作出了出版的决策。”黄锡云说。
抢救典籍的历史机遇
黄锡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04年5月的一天,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但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决定即将做出,中国乡邦文献整理的一个重大工程将因此诞生。
这一天,绍兴县冯建荣县长听取了新任县史志办主任黄锡云关于《四库全书中绍兴人著录提要》编辑方案的汇报。
冯建荣是一个有历史学背景的行政官员,也许是专业的原因,他思考问题的视角常常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目光敏锐而深邃。尤其是他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整理出版《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四库全书中绍兴人著录提要》的思路就是冯建荣提出来的。他以敏锐的目光开阔的视野洞悉了整理绍兴历史典籍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听了黄锡云的汇报,他明确提出了全面整理绍兴历史文化典籍的问题。他对黄锡云说: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综观历史长河,统治阶级都比较重视文化,特别是太平盛世。但具体落实到某个历史时段某个地区某个主政者身上,文化工作者的机遇就可遇而不可求了。因此,你们要抓住本届县委县政府重视文化工作的历史机遇,系统研究和思考如何保护、发掘、利用绍兴历史文献问题,县政府将提供经费保障。
听了冯建荣县长的话,黄锡云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肩头责任的重大。
事情是一定的机缘促成的。黄锡云的调任也促成了此事的成功。
在就业的经历中,黄锡云曾经非常地失望过。
黄锡云,来自耕读乡风浓郁的诸暨,从小沉迷读书,尤喜人文学科。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渴望从事文化工作,毕业当了教师。后调绍兴县政府办公室工作,4年里当过6任县领导的秘书,先在科技战线工作,后任城建交通科长,看来此生从事心爱的文化工作已无望了,他也死了心了。
然而命运却为他开启了一扇他绝没料到的机会之门。
2004年2月8日,县委任命他为县史志办主任,授命他组建史志办公室。这使他欣喜莫名。能在绍兴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之地从事文化工作,这太符合他的性格和爱好了。
从“黄科长”变成“黄主任”,黄锡云一走马上任,马上面临着一个“天下无俦”的巨型文化工程,命运为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绍兴的乡邦文化整理利用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欣逢盛世,能从事《绍兴丛书》这样的文化工程,千古难逢,不虚此生!能在我手里完成这部文化巨制,此生足矣!”黄锡云谈及自己的工作,一副满足的情态。
但在当时,整理绍兴历史典籍的概念还笼统而模糊。是陈桥驿等专家使这个概念明晰起来。
2004年10月18日,《四库全书中绍兴人著录提要》首发式在绍兴举行,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总编室主任余?(现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以及方志专家魏桥等专家参加首发式。首发式期间,冯建荣县长、徐林土副书记与专家们就历史文献挖掘保护利用问题展开广泛交流。
就在这次交流中,陈桥驿建议:绍兴经济发展了,有条件在文化上进行投入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此厚重,但绍兴的历史典籍损失湮灭严重,虽说“纸寿千年”,但古代的典籍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破损严重,如果不及时整理保护,将会彻底湮灭,应该通过整理进行传承。最好的办法是系统整理绍兴历史文献,将所有的绍兴乡邦文献重新整理,出版一部囊括绍兴古今文献的《绍兴全书》。
冯建荣、徐林土以及副县长马芳妹等领导对专家的建议非常重视,并作出热烈的响应,他们意识到,对绍兴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出版,这是传承文明,惠及子孙的一件大事。当即表示,绍兴县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支持这项工作,经费上没问题,可以给予大力支持。中华书局领导高兴了,说,如果绍兴能这样做,将开创中国县级乡邦文献整理的先河,为中国的古籍整理树立一个样板,中华书局将大力支持绍兴县的历史文献整理工作!
历史的机遇就这样契合了。
冯建荣县长,马芳妹副县长参观国家图书馆馆藏绍兴文献书目。左一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绍兴丛书编辑委员会工作办公室黄锡云与余?、张志清和编委单位浙江图书馆的同志就绍兴丛书编辑方案进行交流,研究和讨论。
精神天空中的迷人彩虹
“绍兴在历史上也曾编辑过一些乡邦文献集成,为保存地方史料、发掘乡人著述做出了贡献。”黄锡云说。“但绍兴历史上乡邦文献的整理出版还缺乏系统,许多文献散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有些珍贵典籍、名人手稿不为大家所知,或难以寓目,这成为人们深入研究的障碍。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绍兴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出版和揭示十分必要。”
说干就干。2005年1月15日,冯建荣、马芳妹等率领绍兴方面有关人员专程赴京,与中华书局李岩等领导进行实质性的会谈,双方就如何加强合作、进一步整理利用绍兴的乡邦文献进行研究交流,并研究了在整理绍兴乡邦文献上进行合作的具体事宜。
最近商定由绍兴县、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绍兴丛书》。中华书局是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第一重镇,在海内外古籍整理出版领域有很高的声望;国家图书馆为中国第一图书馆,不仅收藏宏富,又有国内一流的文献目录版本学家。经办商三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这样三家的合作为丛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并组成了由绍兴县史志办主任黄锡云、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版本专家张志清和中华书局总编室主任于?组成的工作小组,很快地开始了具体工作。
“这样一部横贯古今,囊括历史上所有绍兴文献的巨构,该如何定名?”黄锡云说。“我们反复研究后认为,我们无法整理出版一部《绍兴全书》,初步调查证实,绍兴的历史文献保存在各地图书馆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大量的文献保存在私人藏家手里,绍兴一位藏家手里就有上万册这类图书和手稿,要想把这些私人手里的历史文献拿出来重新整理出版,非常困难。全书不全,既愧对前人,也无法向后人交代。”
2005年4月,经过一轮轮的磋商,重新整理出版的绍兴历史文献定名为《绍兴丛书》,他们还对丛书作了定位:收集绍兴人及相关人士有关绍兴的原创性著述及文献史料,这是一部综合性乡邦文献丛书。鉴于丛书的浩繁和庞大,是一项存亡继绝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三方经过慎重协商,决定将这一项目上升为国家行为――争取纳入国家出版计划。
2005年8月8日,绍兴县召开文化工作座谈会,冯建荣在座谈会上强调,丛书要争取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工程,使之成为绍兴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旷古伟业,成为人们精神天空中的一道迷人彩虹!
2005年8月,《绍兴丛书》初步方案正式呈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立项。绍兴县正式提出目标:争取当年启动,5年完成。
《绍兴丛书》的编纂整理工作正式启动了。
12月中旬,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等领导专程考察绍兴,绍兴县委县政府徐纪平、冯建荣等主要领导和他们进行了深入洽谈,组建了以中华书局古籍整理专家资深编辑、国家图书馆的版本专家及全国几大图书馆的专家为成员的强大的编辑委员会,组建工作办公室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落实推进工作。编辑委员会聘请许嘉璐、任继愈、杨牧之、张秀民、陈桥驿、魏桥为《绍兴丛书》的学术顾问。
2006年1月12日,绍兴县、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三方在北京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三方的分工是,国家图书馆提供文献底本进行整理,编写提要,并负责沟通、协调其他参与工作的图书馆的关系;中华书局负责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负责将《绍兴丛书》申报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的有关事宜;绍兴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相关的经费支持,组织并参与方案的拟定、把关,并组织参与整理和编辑。
4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下文,正式确认《绍兴丛书》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这也是县级乡邦文献整理出版首次列入国家重点规划。
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重点规划的图书共有196种,大致分为八个门类。根据规定,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的选题必须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具有重大文化积累和研究价值的古籍整理图书,及具有高质量水平的古籍研究著述。而浙江省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规划》的项目为5项,《绍兴丛书》是唯一由县级人民政府主持的项目。
古籍小组认为,《绍兴丛书》具有文化积累、传承和促进学术繁荣的价值;整理方式比较完善,版本选择较为得当,整理者水平较高,为吴越地方学术集大成者,既注重学术的总结性,又注重填补研究空白,因此列入“综合参考类”中的丛书小类。
《绍兴丛书》被列入国家规划的消息传来,黄锡云他们兴奋莫名。绍兴历史上这道“精神天空中的迷人彩虹”闪亮呈现。
绍兴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绍兴丛书》由丛书顾问、著名学者任继愈题写书名;丛书顾问、著名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丛书题写卷首辞;丛书顾问、著名学者陈桥驿为丛书撰写序言。
据悉,《绍兴丛书》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并与国内古代典籍收藏最为宏富的国家图书馆进行合作,因此,第一辑《地方志丛编》中所收录的文献版本都达了国内最高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绍兴目前存世的古近代地方文献、家族史料、名人文集、笔记杂谈、石刻舆图、档案文书等达数千种之多,这些文献从各个角度记载了绍兴地方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传记史料、著述艺文等方面,成为人民了解历史、传承文明、建设现代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黄锡云说。“《绍兴丛书》是一部广泛收集绍兴人及相关人士有关绍兴的原创性著述及文献史料的综合性乡邦文献丛书,主要采取影印和排印方式。包括总序言、组织机构、凡例、目录、《绍兴文献题录》、《绍兴方志丛编》、《绍兴史迹汇纂》、《绍兴家史汇编》、《绍兴人物传记汇纂》、《绍兴先贤文存》、《绍兴先贤墨迹珍存》、《绍兴碑刻史料集成》、《绍兴历史图集》、《绍兴文物集粹》等。分10辑编纂,每辑自成系统,由中华书局分辑单独出版。”
2006年12月,《绍兴丛书》第一辑《地方志丛编》经过一年的努力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地方志丛编》收录绍兴历代府、县、镇、村等综合志书,大小兼收,系统完整。《丛编》共收录文献21种,汇集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国内外知名图书馆的珍贵收藏。这一辑主要收录历代官修的志书。
《地方志丛编》出版后,马上引起反响,绍兴当地的文史爱好者个人就买了10多部。日本图书馆获悉后,向中华书局一下子订购了10部。
陈桥驿先生在《绍兴丛书・序》中对这项巨型文化工程评价很高。他说:“这不仅是绍兴文化史上的一件空前大事,也是整部越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业。海内外的越籍人士,包括热衷于这个地区的国际汉学家,都必以先睹为快,奔走相告,闻风鼓舞。”
黄锡云介绍说,丛书第一辑出版后,第二辑的编辑工作紧随其后。第二辑是《绍兴史迹汇纂》,这是文献价值最高的一辑,收录的是现存于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各种史料如小志(如卫所志、寺庙志等)、小史料、地理游记等,绝大部分是没有面世的文献史料,甚至还有许多珍稀孤罕的手稿。本来2007年就可出版,但因为有部分史料现存于南京图书馆,而南京图书馆因为搬迁,所有图书都打包待运,到今年5月才能开封。因此,第二辑要延至今年出版。
丛书10辑中,有关人物的一辑价值也很高。陈桥驿先生说:《丛书》现拟的十辑之中,就有《绍兴人物传记汇纂》这样一辑。有此一辑,所有《二十五史》记叙不详的任务,所有被“正史”所拒而实际上应该入史的人物,都会各得其所,所以《二十五史中的绍兴人》,它实在是向海内外绍籍人士、对越中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学术界传达一个信息:在这个“天下无俦”和出了蔡元培这样文化巨人的地方,正在酝酿一项让人民刮目相看的文化学术工程――《绍兴丛书》。
《绍兴丛书》的整理和编辑过程实际上就是抢救的过程。谈及此,黄锡云兴奋地说:“在整理中我们已发现大量从未见过的典籍,仅在浙江图书馆就已发现300多种,有些还是孤本,如天津图书馆所藏孤本《山阴道上》等。”
陈桥驿认为,《绍兴丛书》的编纂出版是一个保护和抢救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工程,具有文化积累、传承和促进学术繁荣的价值,值得全国效仿。
《绍兴丛书》编辑出版的信息传开,果真有人“仿效”:浙江的东阳市和义乌市专门派人详细了解这项工作,也准备投入资金和力量抢救当地的乡邦文化典籍。
《绍兴丛书》无疑已成为绍兴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中国乡邦文化的里程碑。相信会有更多的地方仿效绍兴的做法,为当地的历史文化树立起更多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