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

2008-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旭 沈群 我有话说

如果以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作为起点,精神分析运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梦的解析》出版十余年后,我国最早介绍精神分析的文章是1914年钱智修所写的《梦的研究》(《东方杂志》,第10卷11月号),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1896-1993)先生最早翻译了弗洛伊德本人的著作。他在1925年就把弗洛伊德190

9年在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20年校庆时所作的五次演讲即《精神分析五讲》翻译为《心之分析的起源及发展》(《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10、11月号),后来他又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30)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36)翻译成中文,这对于中国学术界比较直接而又全面地认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功不可没。

高觉敷解放后长期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终生关注精神分析学研究。在1993年高觉敷逝世以后,他的弟子郭本禹教授等人继承先生的遗愿,仍矢志不渝地研究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支研究团队。郭本禹从199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多以精神分析领域为选题,有计划地对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特别是国内还没有系统评介过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以这些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扩展为系列研究专著,构成了“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的每本书都有博士学位论文(部分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经过导师的系统指导、论文的开题和答辩等工作,然后经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而成,能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丛书中的每本书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国内临床个案,用书中论述的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治疗,以论证该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与技术的有效性,更是体现了其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特色。应用性方面,每本书除了对每个精神分析学家理论的阐述外,更注重对临床技术的讨论,包括心理病理学观点、治疗观点、治疗技术与策略、治疗效果和治疗个案等,同时包括中国的治疗个案,以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丛书在坚持内容的学术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以通俗性、可读性的表述语境,进行深入浅出地叙事。注重挖掘每位精神分析学家的生平轶事,探究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对专业性、技术性的概念和术语的介绍,尽量结合实例予以阐明。

这套丛书共13本,出版方计划用3年时间出齐,目前首批出版3本,即《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和《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

精神分析运动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格局和样式。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事业的兴起,这套丛书旨在让更多的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分析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与临床方法,从而对中国精神分析事业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有所推动。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第一辑3册,《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郗浩丽著,38.00元;《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蔡飞著,38.00元;《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克恩伯格研究》,林万贵著,40.00元)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