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是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新增的合唱项目加强了热烈而和谐的气氛,多样的原生态唱法更显出新颖、质朴的活力。不论从歌手到歌词,从内容到形式,从台上到台下,都呈现一种百花争艳、推陈出新和热烈互动的局面。几位综合素质评委机智扼要或略作发挥的点评,第二现场特邀嘉宾
的确,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应当有政治的民主与昌明、文化的提升与繁荣。正如体育比赛、奥运盛会应当促进人类和平、增强人民体质一样,我们这类青歌赛,在酝酿、排练和评比中,费了不少时间和人力、物力,但愿通过歌手的赛事,促进全国的声乐和广大百姓的歌唱。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诞生140周年。他生前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从而辅助德育,促进智育,养成健全的人格。他在北京大学曾组织音乐研究会,推动音乐,培养创新人才,可说不遗余力。今天,我们实现蔡元培的主张和理想,条件更加有利了。青歌赛的不断推广和改进,就是加强美育的有力措施,也是对蔡元培的郑重纪念,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
但是,青歌赛上也有令人忧虑之处。我是一名哲学教师,对电影、音乐方面的某些视听题常感茫然无知,有点苦恼;同时看到有些歌手对文化、历史方面的基本常识不知所措,也颇困惑。这里固然有爱好、兴趣方面的偏颇,也确有教育制度上如蔡元培所说“专亡守残”的弊端。这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看到有的青年歌手或大学生,对于孔子字仲尼,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竟然不知道;或者在给出“草堂”、“诗圣”的条件下,仍把这位诗人说成“陶渊明”;或者说不出曹操、曹丕、曹植三人所代表的文学派别,并把这父子三人中当过皇帝的说成是曹操。这些并非个别的表现,难免让观众扼腕叹息。这里可能有参赛选手心理紧张的原因,却无疑暴露了我们长期狭隘的专业教育的缺陷和当今一代青年人文化素质上的弱点。这种状况若不改变,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综合与创新,恐怕很难实现。究竟如何改变?一位观众建议编集文化素质考核的“试题库”或“参考教材”、“应试手册”之类,大赛“监审组”成员表示要认真讨论和“采纳”,这却加深了我的忧虑。我们需要的是富于道德、文化素养的歌唱家或歌手,不是善于对付考核的“歌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去死记硬背某些教材、答案,对付考试,获取高分。这不知束缚、扼杀了多少人的才华、智慧,这种弊端和教训难道还少,还要去重蹈覆辙么?我看还是以蔡元培所说“顺自然,展个性”为好,让青年们自己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真思考如何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完全的人格。大赛监审组和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的态度是好的,但观众中的意见,包括我这里的“看法”,不一定都对,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却不必都采纳。愿青歌赛赛出新人、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