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饶宗颐先生主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已经出版了十余种专著,以其涉及敦煌吐鲁番学的各重要门类和前沿论题而备受学界关注;但因其学问专深,评述不易,而少见相关书评介绍。最近,我拜读了其中由郝春文教授撰著的《中古时期社邑研究》一书,虽然因平日未曾涉猎这方面的内容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中古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下篇研究敦煌写本社邑文书,实系作者二十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之结集。我国中古时期(魏晋至宋初)的社邑是在秦汉里社与私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史学界不乏论述。作者自1983年起即师从著名经济史专家宁可教授,在导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意竭泽而渔地搜集出土碑刻与敦煌文书里的相关资料,从一件件具体材料的内容整理与价值分析入手,开拓学术视野,不仅注意将敦煌藏经洞所出480余件社邑文书的微观考察,置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之中做宏观探究,而且特别关注传统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社邑活动的影响。诸如对传统社邑与佛教从冲突到兼容的说明,对专事佛教活动的法社、邑义的渊源及其成员、性质的阐述,对敦煌社邑的教育、教化功能的分析,对敦煌渠人、渠社组织的讨论,对女人结社原因的探讨,就巷社性质、官社材料等与其他学者的商榷,都注意了追寻源流、探究特质、比较影响。这就能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也不拘泥于某一件材料,力图触类旁通,得出符合或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我知道作者曾较早地在学界呼吁“让敦煌史料研究回归历史学”,此书即是一次有益与成功的尝试。
此书既然是二十余年研究中古社邑成果的结集,按理应包括作者各个时期的相关论述。然而,和我们常见的原封不动地收编自己论文的做法不同,郝教授特别看重材料的增益与开掘,知识的积累与认识的改进与更新。他在本书的“引言”中坦陈:“以我现在的认识水平观察,我在上一世纪80年代、90年代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在选题、研究视角、观点和论证诸方面都有令人不满意之处。”因此,他对自己曾刊发的论文做了通盘的整合,包括重新撰写和改动论题、补充材料、订正错误等。例如早年作者力图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不免牵强与局限,现在则试图从文化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显然更切合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历史实际。
我以为,“固执己见”与“自悔少作”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学术要进步,学者在成长,知识需积累,认识有更新,这是客观事实,既无需自悔,更不该自缚。此书虽非尽善尽美,毕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中古时期社邑研究》,郝春文著,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