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这一辈子的感受都融入它了”

2008-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中国古都北京》是一部文图并茂的北京历史文化的实录。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特别记述了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地位。它在对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商贸、宗教等阐述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及宫廷生

活和市井民俗。原来的《古都北京》,曾获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有中、英、德、法文版。

即便是在自己家里,阎崇年看上去也跟在“百家讲坛”上一样严肃。但是这一印象很快随着我们的交谈转变了。

坦诚、直率、真实而幽默,还未进入采访主题,先领略了阎崇年的另一面风采。我想他的学术研究固然追求严谨,但是他的内心无比丰富。不然,他不会在“《清十二帝疑案》”中讲解圆明园的历史时声音哽咽,几乎落泪;不然,他不会怀着如此深情倾注于《中国古都北京》一书。

读书报:关于选择清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您在媒体上已经有过很多解释,我想知道的是,您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阎崇年:主要有三个困惑。一是时间,研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时间的竞争,同样的问题,晚了一步成果就打了折扣,所以我说治学经验有一条就是抢占先机。关键是你真正做研究的时间有多少。在研究上我投入的时间比别人多,我一年365天,基本不玩,看书累了就看报,看报累了就敲电脑;二是资料,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是掌握泛泛的资料,而是占有第一手的资料,这样才有发言权。三是经济,买书花钱太多了。过去我一月工资70元,一个月至少拿10块钱买书。所以我养成了节省的习惯,不抽烟、不喝酒,省下钱来买书。

读书报:学术研究这么多年,您肯定著作等身吧?《中国古都北京》是怎样的一本书?这类书有很多,您认为自己所写的书,和同类图书有什么不同?有评价说,您写的《中国古都北京》“是最权威、最基本的入门读物”,您如何看待?

阎崇年:大概出了35本书。我的书分两类:一是纯学术类,读者对象是同行、专家;一是大众类,这类书是费了心血的。算了算,《中国古都北京》包含了我五六十年的心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有北京情结,写北京的作者不一定是北京人,外地人也可以写得很好,但缺乏直接的亲身感受。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小时候逛故宫、赶庙会、游公园,北京的一千多个胡同我基本都串过了,那时没有公共汽车,基本就靠自行车,或者走;北京内九外七个城门,我闭着眼睛随便数,北京的城墙我上去玩过,紫禁城的城墙也走过两趟,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和在底下看到的紫禁城完全不同。我这一辈子的感受都融到《中国古都北京》里,肯定和别人笔下的北京不同。

第二个特点是考察,书中写的所有景点我全走过。现在有些人写书,这里抄一段,那里参考一段,我的特点是一定要亲自看。比如紫禁城城墙那一圈儿,我上去走过两次;明朝比较重要的庙宇,法海寺、大慧寺、智化寺、五塔寺等我都看过,没开放的也看了不少,比如故宫的佛日楼、梵华楼、雨华阁、漱芳斋、乾隆花园、建福宫花园等我也都看了;坤宁宫里面有三口大锅,直径多少?深多少?我亲自用皮尺量过,每一口锅的数据我都做了记录;前门箭楼的箭窗是多少个?我也是亲自到前门外仔细数了记下来;我是去实地核实过,不是人云亦云。

第三个特点是研究。安定门外的黄寺现在不开放了,过去我亲自看过,是“清净化域塔”,还是“清净化城塔”?除了考察,引经据典,还要用自己的话说准确。

读书报:怎么从清史研究转手写了《中国古都北京》?有什么原因吗?是和奥运有关?

阎崇年:我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工作,原来是历史所所长,我们历史所研究北京史,对先秦,一直到民国以及现当代的北京史都研究,我又做过北京史研究会的秘书长,每年开一次北京史研究年会,所以有关北京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我都知道,参加学术的国际交流也比较多。北京和中国其他都城有什么不同?和世界上其他都城有什么不同?北京人看自己看不清楚,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北京历史从50万年前北京人开始,这是中国那六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没有的;世界十大都城――巴黎、伦敦、罗马、莫斯科、华盛顿、墨西哥城、开罗、东京、巴格达、北京,那九座都城的历史又怎能与北京相比呢?我总结中国都城发展变化,如果不参加都城史的研究,就总结不出来。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会若干年就一次,千载难逢。外地人都关注北京,北京人更需要了解北京,海外华人也有几千万,让他们看看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北京不仅仅是北京,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萃。所以《中国古都北京》的英文版马上要出,还有普通版,珍藏版,礼品装三种版本。

读书报:《中国古都北京》22年前出版过一次,这次再版有哪些不同?

阎崇年:严格讲这是一本新书,虽然之前有基础。原来的书字数少,大约有12万字,现在是20万字,补充了一半。22年过去了,我学习上多少有点进步,有新的见解,视野也宽了,新的叙述和观点糅在里面,图片多了一倍,不客气地说,北京历史的图片的精萃全收集在这里了。现在讲“五个一工程”,我总结这本书是“四点九个一”工程,文图并茂,摄影家是一流的,这是“一”,版式设计一流是个“一”,出版社一流是个“一”,印刷精美是个“一”,只有我的文字是“零点九”。

补充的内容有三方面,一是石器初晖第一章,近20年的考古新发现基本补充进去了,包括商周考古、汉代考古、隋唐考古等等;二是吸收了20多年来北京的研究成果,关于辽代南京、元朝大都的研究等等,都尽量写进去;三、原来明清是一章,现在分开了,我在90年代初研究满学,研究满族历史文化特点,发现明代的紫禁城和清代不同,又加入满洲文化新的特点,这样就能看出明朝紫禁城和清朝时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都北京》,阎崇年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1月版,69.00元(平装),480.00元(精装),1180.00元(礼品函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