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残雪:卡夫卡的意味

2008-04-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节选 我有话说

大家小书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由国内专业翻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作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点项目,该丛书英文原版自1995年起陆续面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被誉为真正的“大家小书”。

译林出版社此次从中遴选约四十本篇目加以译介。各篇目所论主题或为某一学科,或为理论流派,或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研究。原版虽名谓“ShortIntroduction”,然而,丛书作者在撰写时既非进行简单的资料罗列,也未流于随性的主观评说。在阐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不仅理论视野开阔,且常有独到的见解形诸笔端,显示出基于深厚学养的主题驾驭能力。就写作风格而言,作者往往着意摆脱学究之气,力求“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戴维・米勒);就叙述倾向而言,作者对相关主题虽则持有基本的立场,但在总体上仍能做到客观、周全,讲透基本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介绍该丛书时称:“充满生气且流畅易读如斯,该系列丛书将改变你对所感兴趣之主题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你未曾涉猎的领域,丛书又堪为绝佳的入门引领。”

近年以来,国内对西方、尤其是对英语世界学术作品的译介一直不遗余力,读者的选择范围愈加宽阔,面对不断更新的书架却又难免眼花缭乱;大学之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优秀读本的引介正当其时。或缘于此,本套丛书得到国内各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推荐;在序言中,诸位学者或为向导,或作桥梁,努力将读者带入知识与思想的丰富世界。

“牛津通识读本”首批近日已面世,余下篇目即将陆续推出。现从部分已出版篇目中摘取国内学者导读内容,以飨读者。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之《卡夫卡是谁》,【英】罗伯逊著,胡宝平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18.00元

  作者简介:罗伯逊,牛津大学德语教授,圣约翰学院研究员。

二十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刚刚做了母亲的家庭妇女时,在一个阴沉的日子里,我偶然地读起了卡夫卡的小说。也许正是这一下意识的举动,从此改变了我对整个文学的看法,并在后来漫长的文学探索中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文学的信念。那么卡夫卡,对于我这样一个写特殊小说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脑子里就会涌现出那个阴沉的下午的情景。全身心的如醉如痴,恶意的复仇的快感,隐秘的、平息不了的情感激流。啊,那是怎样的一种高难度的精神操练和意志的挑战啊。然而我深深地感到,这位作家具有水晶般的、明丽的境界。因为他身兼天使与恶魔二职,熟悉艺术中的分身法,他才能将那种境界描绘得让人信服。

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成了那桩事业中的追求者。这时我才明白,这是一桩最为无望的事业。混乱无边的战场就如同一张阴谋之网,你像一粒棋子偶然被抛入其中,永远摸不透你在事业中的真实作用。这就是自由人的感觉,卡夫卡在作品中以他睿智的目光传达给我的真正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将人同他的世俗的外壳彻底剥离,进入本质的追求之中,而这个追求,是一场自相矛盾的战争。卡夫卡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呢?他意味着那既无比惨烈,又充满快感的自由。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这僵硬的肢体正在走向死亡,如果我们还想在铁的桎梏之中表演异想天开的舞蹈,卡夫卡的作品就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追求是一种没有尽头的苦役,人必须同自身的惰性告别,从此将自己放在断头台前来审判。曾经有过的一切:面子、地位、良好的自我感觉,甚至亲情和爱情,全都暴露在那种致命的光芒之下,产生变形,最后彻底瓦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没有人会甘心,于是人生成了竞技搏斗的场所。

人性分裂成两个部分,各自为阵,互不相识。但任何时代都有那么一些自我意识极强的人,他们要探索人性的底蕴,找回人的另一半,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而那些生性极为敏感的艺术家就在这些人当中。今天的人,是在生存搏斗中学习分裂自身的技能的人。分裂给我们带来剧痛,精神的现实将我们逼到艺术家的极境之中,在此处我们便同卡夫卡相遇了。世纪末的钟声已经敲响了,如果我们不甘心死亡,那就只有奋起加入这场自我变革的事业,让被割裂的、僵死的肉体运动起来,焕发起来,踏上人生的万里征途,去追寻各自心中已有的,早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城堡。

卡夫卡没有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因为没人做得到这一点。艺术家说不出,他只能在反复的“说”当中让那桩事业如同城堡一样“偶尔露峥嵘”,从而触动读者的原始记忆,使得读者有可能撞开自身的地狱之门,放出禁闭已久的幽灵,加入到由他导演的那场好戏中去充当角色。这是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一切纯文学、纯艺术作品的特征。你必须表演,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读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