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978-2008中国出版备忘录

2008-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77年12月,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批判“两个估计”拉开出版界拨乱反正序幕。

■1978年10月,全国少儿读物出版会议(庐山会议),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界最早召开的一次拨乱反正会议。这次会议解放了思想,并于当年12月21日,由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出版局《关于加强少儿读物出版工作的报告》,它不仅对少儿

出版、而且对整个出版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79年7月,王选等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照排系统研制成功,第一张中文报纸版面诞生。

■1979年12月,全国出版工作会议(长沙会议),这次会议调整了地方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变“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从而大大调动了地方出版社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对出版业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明确了出版改革方向。

■1984年7月,胡乔木向中央提出要在高校设立出版专业。1983年武汉大学先建立了图书发行专业,1984年起在南开、北大、复旦建立编辑出版专业,此后高校的编辑、出版、印刷系科越来越发展。

■1984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出版工作会议,提出了出版社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986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举行。

■1987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通知》,新闻出版署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87年5月,《经济日报》使用改进的华光三型激光照排系统出版了中国第一张整版组成的中文报纸,我国新闻出版业从此进入光与电时期。

■1987年,开始每年举办图书订货会。先是在北京举办,后来发展为不同地区主办的全国书市,加上全国社科订货会、地区订货会、行业订货会、专项订货会等等,大大活跃了图书销售市场。

■1988年5月,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吹响出版改革的号角。

■1990年,整顿音像制品市场,大力发展多媒体出版物。音像制品先由广电部门一家主管,1985年后改由广电及文化两家共管,1989年明确由新闻出版署一家归口管理。

■1990年9月,经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2年10月,中国加入了两个主要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1992年设立“国家图书奖”,完善优秀图书的激励机制。

■进入21世纪,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出版社区分为公益性及经营性两类,经营性出版社都将由事业转为企业。成立出版集团,逐步争取上市。出现跨行业、跨地区资产重组。民营发行企业日益壮大,成为图书流通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35个试点单位中有21家新闻出版单位,改革从体制创新入手,涉及出版、发行、报刊改革等。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明确了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一大批中央部委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以及报刊社开始转企改制。

■2006年7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表示鼓励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

■2006年10月,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出版发行企业上市公司。此后,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2007年12月21日,国内第一个带着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文化国企――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