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国内外合作交流广泛,先后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加拿大、韩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几所一流高校的相关系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同美国的耶鲁大学历史学系、普度大学历史学系、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学系、Skidmore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LSE)国
起源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的北大历史学科,历经109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最早在这里讲授史学课程的有屠寄、王舟瑶、杨道霖等清末名儒。日籍教习服部宇之吉讲授万国史。此后还有冯巽占、李稷勋、王镐基、陈?、陈黻宸、李凝、谭绍裳等陆续受聘来教史学,这里先后编出的多种讲义,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历史教材。
民国成立初年,史学门的课程共分两大类,一为中国史及东洋史,一为西洋史。史学门于五四运动中改史学门为史学系,聘任名师、增设新课。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唯物主义史学家李大钊从1920年起担任这里的教授,直至英勇就义。马衡、马叙伦、叶瀚、冯承钧、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何炳松、李璜、李泰?、李宗武、傅斯年、顾颉刚、邹宗孟、梁敬?、刘崇?、杨栋林、张相文、钢和泰、钱硕甫、黄节等史学名师这一时期都曾在此执教。此外,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刘师培、钱玄同、沈尹默、杨昌济、李石曾、蒋梦麟等名流也在北大开设过与史学相关的课程。
此后的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史学系专任和兼任的教师有(以姓氏笔划为序):马裕藻、邓之诚、毛子水、陈垣、陈寅恪、冯家升、刘崇?、向达、齐思和、汤用彤、张星?、张颐、张忠绂、张奚若、劳干、李济、陈垣、孟森、郑天挺、范文澜、罗庸、罗念生、周作人、陈受颐、周炳琳、赵万里、柯昌泗、顾颉刚、容肇祖、唐兰、梁实秋、梁思成、钱穆、徐中舒、陶希圣、蒋廷黻、蒙文通、黎东方、董作宾。
历经晚清维新、“五四”新文化洗礼,到30年代的复兴,北大史学系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治学传统和教育理念。其中最看重的是充分掌握原始史料,务求论据的可靠性和实证的严谨性。要厚植国学根底,能溯流寻源。积极吸取各种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能上下求索。教学强调中外会通,注重培养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治学方法、工具和语言等基本功力,善于独立思考,发疑解惑,分析批判。
30年代的学生,人才济济,研习刻苦,撰述成风,涌现出胡厚宣、杨向奎、张政?、全汉升、何兹全、邓广铭、高去寻、傅乐焕、孙以悌、王毓铨、王树民、王崇武、李树桐、杜呈祥、吴相湘、郑惠等一大批后起之秀。
西南联大和战后复原的艰难时期,汪?、阎文儒、王玉哲、王永兴、杨志玖、李埏、赵泉澄等北大史学系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成长起来,毕业后,他们和傅斯年、钱穆、姚从吾、毛子水、张荫麟、郑天挺、皮名举、向达等原北大教授构成了西南联大的史学骨干师资。
40年代后期,先后在史学系执教的专任教师及其所授课程有(以姓氏笔划为序):邓广铭、邓嗣禹、毛子水、向达、汪?、沈刚伯、余逊、郑天挺、张政?、杨人?、杨翼骧、胡钟达、姚从吾、韩寿萱。这时期,应聘为北大史学系授课的校内外学者还有:万斯年、王重民、孔繁?、邝平璋、包格尔、刘崇?、刘愈之、汗先生、师觉丹、启功、邵循正、陈垣、周一良、金毓黻、胡适、赵万里、赵光贤、梁思成、黄文弼、黄国璋、傅吾康、裴文中。
平津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北大史学系专任教员全体留在北平,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教师汇入北大历史学系。翦伯赞、向达、张政?、齐思和、杨人?、邓广铭、周一良、王铁崖、邵循正、孔繁?、苏秉琦、余逊、商鸿逵、汪?、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张芝联、许大龄、陈庆华、陈芳芝、吴荣曾、张寄谦、张蓉初、胡钟达、荣天琳、杨翼骧、陈芳芝、阎文儒、宿白、邹衡、高明等众师云集,再现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大历史系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学术研究,面向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学术进步,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国际认可的学术研究重镇,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基地,有特色典藏的史料数据库,连接全球的合作交流平台。
第 | 1 | 2 | 3 | 4 |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