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研究的实验行动

2008-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钢 我有话说

当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而需要解决的无数多变的问题时,会根据常识行事,而根据常识行事,就意味需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在这里,“常识”则指在日常生活中的诀窍和权宜之计,它们是松散而缺乏严格性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日常生活语言的这种本性而可以像哲学家般地对日常生活的语言加以精确化和严格化,结果反

而不能适合其作用,并导致理解的困境。“常识”不同于“专门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意义的理解,却可能产生于“常识”和“专门知识”的对比语境中。这构成了一种语言的张力,尤其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当我们关注日常教育实践的活动时,就可能产生自身的话语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关注教育叙事的目的。

我们愿意把这种探究看做是一种教育研究的实验行动。当然,这并不仅仅意味对教育叙事的方法实验,更在意对教育研究本身乃至教育学科发展的实验尝试。也不单纯是对于教育叙事的行文风格和话语的兴趣,更多的是,我们实在难以抗拒蕴藏其中、并对教育学本身意味深长的发展取向和趋向的诱惑。正是因为这种考虑,我以为,教育叙事的研究兴起,已经超越了对于西方叙事方法的借鉴,或者本土化的含义,而在实践中满怀着对于教育学自身理论建构的深情厚谊。所谓:“言于此,意在彼”,确是这种心情和意愿的真实写照。

“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由五部著作构成。由我所著的《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力图为教育叙事研究建立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框架。在此书中,通过对西方叙事理论和方法的梳理反思,尤其是对教育理论资源的辩证分析,提出把教育叙事的理论建立在教育叙事与日常教育实践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廓清其方法论及其意义,并指出了作为理论探究的教育叙事研究的五个方面的理论范畴,从而为教育叙事探究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另外四本著作,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在许美德所著的《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中,作者访谈了当代中国知名教育家如刘佛年、李秉德、朱九思、王承绪、潘懋元、汪永诠、顾明远、谢希德、鲁洁、叶澜等,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他们从童年至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和领导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素玲所著的《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则揭示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对现代性的追求抑或说对现代中国的想象和设计所伴随的对新女性的塑造和倡导,使女子教育被纳入了民族国家建设的主流话语中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孙崇文所著的《学生生活图景:世俗内外的教育冲突》,认为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物,大学生包括基督教大学的学生的生活史研究无疑也是一把帮助我们解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王木丹等著的《教师印迹:课堂生活中的叙事》,这是该书作者们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进行长期现场观察和进行田野工作的研究成果。此书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从课堂观察入手,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进行研究,使人们熟悉又陌生的课堂生活得以展现,从而揭示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教师本人习焉不察的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内涵,从而解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