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1998年上海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开启两岸出版交流大门开始,海峡两岸出版交流已经走过20年。20年来,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折,但出版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且一直在向前推进,“血脉相通的文化联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在郑州举行的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
值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举办之时,内地及台港澳出版界高层人士汇聚郑州,隆重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最重要的交流莫过于文化,莫过于文化中的出版工作。”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如是言道。
“20年来,海峡两岸出版交流的路途虽不平坦,却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柳斌杰署长回忆,1988年,台湾出版界人士打破封锁,参加上海举办的首界“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为两岸出版交流拉开了帷幕;之后,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的产业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岸出版交流从版权、图书逐步拓展到报刊、音像、印刷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的态势,出版合作的范围也从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发展到了现在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的20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1988年至1990年,海峡两岸出版工作者开始直接接触,开始了解,标志是相互出版作品;第二个阶段是从1990年到2000年,其特点是版权、出版民间组织开始负担两岸交流组织者的角色,其标志性事件是两岸共同举办书展,共同举行研讨会;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两岸出版人均加入WTO,交流更加深入广泛,项目更加务实。
回顾这20年,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提出了两岸交流出版的七个标志性事件。1998年,在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掀开了两岸隔绝40年的帷幕,开启两岸出版交流的大门;1989年开始,连续十一年举办的“两岸合作出版洽谈会”推动了两岸版权贸易与出版项目的合作;1993年,北京举办了“1993台湾图书展览”,1994年,台北举办“1994大陆图书展览”,从此各种图书博览会、订货会、书市、图书交易会,开始频繁出现两岸出版人的身影;1995年举办的“两岸三地华文出版联谊会”,澳门出版协会首次参加;2002年开始在北京举行的“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业人才研讨会”促使两岸年青一代出版人走上两岸出版交流的舞台;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闽台图书公司正式在福州开始营业,为台湾出版业前往内地投资、合作打开了一条渠道;2005年,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举办,进一步为两岸图书贸易营造了交流平台,为两岸出版物的采购销售搭建了桥梁。“两岸出版交流,从1988年的‘破冰之旅’迈向了2008年的‘统合之路’。”陈恩泉先生认为。
展望两岸出版人未来的合作交流,柳斌杰表示。“华文出版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共同发展、进一步开拓全球华文市场是两岸书业的共同目标。两岸出版应该联合起来,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商定华文出版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办法。”同时,目前,内地正在全面深化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通过集团化、股份制改造、企业重组等方式,培育出版传媒方面的集团公司,并积极推动其在国内外上市,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目标,“欢迎台湾出版界发挥资产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和国际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与内地形成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双赢的共同局面”。其三,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书业的深化交流合作有了新的机遇。柳斌杰指出,两岸出版界应该把握机遇,办好现有的大小交流联谊活动,不断扩大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和参与数量,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同时鼓励两岸书业界创设一些名牌活动,开展定期交流,不断增加行业共识。“要继续办好两岸图书的展览展销会,鼓励内地出版界赴台办各种书展、期刊展,给台湾出版界来内地参加各种国际书展、订货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继续鼓励台商来内地开办印刷发行企业,欢迎台湾同人来内地办文化公司,进行选题策划和项目合作。台商正当的利益在内地会得到依法保护,同时鼓励内地出版社、出版商到台湾以各种形式投资创办出版社、创办发行企业。继续鼓励台湾出版界在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历史典籍整理出版、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与大陆开展多方面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主持。中国版协顾问陈为江、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傅春生等两岸出版界知名人士从不同角度回顾总结了两岸出版交流20年的历程,并就如何促进合作共赢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周慧琳,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严中洲,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长吴尚之、发行司司长范卫平,总署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谢爱伟等150余人,共同出席了纪念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