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汶川巨震,文化遗产“很受伤”

2008-06-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平方 我有话说

文物系统全力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启动。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部署和开展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工作。12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文物局迅速与地震波及的有关地区文物行政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文物系统受灾情况,慰问受灾文博单位职工。并连夜印

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及时做好灾情的上报工作。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又紧急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进一步研究部署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工作。从当日起,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上每天一次或数次及时发布震情通报,发布文物受损情况。

震区各省市文物行政部门也均于第一时间紧急召开现场会,布署救灾工作。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了解文物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并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建立了灾情信息报送制度;陕西省文物局抽调文物保护、建筑规划、结构力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文物防震救灾专家组,分三个小组分赴灾情相对严重的西安、渭南、宝鸡、汉中等市检查灾情,现场评估灾害损失情况,提出了检查报告和应急措施;甘肃省文物局在震后第二天即派人赴灾区,目前已完成受灾严重的陇南市的所属9个县区及天水、武威等市的受灾勘察工作。

灾情发生后,各文博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参观人群,紧急关闭开放馆舍,实施了24小时双值班制度,确保了人员和文物的安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10分钟之内就紧急疏散了4000名观众。

文物保护不同于其他工作,地震发生后,尽管余震不断,危险重重,为防止次生灾害和盗窃行为的发生,都江堰市文物局全体干部职工顾不上自身安危和家人情况,仍然全天候坚守在工作岗位,及时抢救转移馆藏字画和瓷器等文物,迅速将文物从6层文物库房转移到一层,并将文物用海绵、软纸进行包裹,对藏品柜进行了支护加固。5月14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赶赴成都和都江堰调查文物受损情况,看到此情此景深为感动,迅速向局里汇报,国家文物局紧急购置100顶军用帐篷支援灾区文博单位。

在妥善安置文物和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当地的自救工作中,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开放了所管理的空地和广场,为当地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5月19日的1天中就接待了约20000人。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受到不同程度损失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克服困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免费对外开放,4家博物馆共计接待游客11888人次。

5月19日至24日,单霁翔率工作组赴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地震灾区第一线,看望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实地调查灾区文物及文物系统受损情况,连续召开4次现场会议,研究部署地震下一阶段文物系统抢险抗震救灾工作以及地震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5月25至6月1日,国家文物局张柏、童明康副局长分别率专家组赴四川,对文物损毁情况进行详查评估、提出下一步抢险和保护方案。

文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国家文物局及各直属单位第一次捐款50万元,国家文物局系统470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35万元支援灾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以及部分文物系统科研机构发出倡议,向灾区文物单位开展科技援助;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倡议,帮助灾区博物馆修复文物、恢复展览,确保博物馆尽快开馆。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也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国家文物局的安排,做好文化遗产抗震救灾和支援灾区工作。

1234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