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傅雷和滕固的一次争吵说起

2008-06-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沈平子 我有话说

友人沈建中以近著《遗留韵事:施蛰存游踪》(文汇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相赠,在这部别具一格的传记作品中,以地域为经,传主游历其中的时间为纬,钩稽史实,考证严谨精当;描述风物,行文清新雅致,不仅为施蛰存乃

至新文学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文献,亦为读书人奉献了一道美味的精神佳肴。书中有“江小?、滕固和傅雷”一节,记述1939年间在昆明时,施蛰存与他们的交往,其中谈及了不知什么原因滕固与傅雷发生争吵,以至于傅雷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的情况。虽然事先建中兄曾就此事来函垂询,对事情因果已经有所了解,但还是建议我就所掌握的材料写篇文章,为此“吵”加上一个补白。这却让我颇为踌躇:时隔近七十年前的一番争吵,当事人均已谢世,谁能考证出个直接的原因呢?不如就查找到的相关材料,围绕此“吵”的前因后果,试作一点引申说明,以就教于读者。

滕固受命于危难之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战事的紧迫,全国机关团体和教育机构纷纷内迁。其中也包括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3月,因国民政府财政拮据,教育部无力开支两校的正常经费,乃下令已经辗转汇集于湖南沅陵的两校合并,改校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原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任主任委员,原北平艺专校长赵太侔和常书鸿任委员。任命常书鸿为委员,因他是杭州人,又在北平艺专执教,想让他起一个团结和缓冲的作用。从当时的情况看,杭州艺专的人员多,而北平艺专的画具多,且两校校长各有一套原先的人马,加上地处沅陵,生活和教学设施缺乏的问题极难解决,更由于合并双方学校的一些教职员坚持分校的立场,导致同年夏天,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的8名教授联名向校务委员会提出改善生活和教学条件的书面要求,林风眠接到书面要求后当夜独自出走,随即杭州艺专的师生就罢课罢教,以至后来发生械斗和围殴师生的事件。鉴于这种情形,教育部奉行政院之令:撤消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制,并于1938年7月下旬委派滕固担任校长。

为何教育部将如此重任授予滕固担当?这从滕固的履历上可以略知一二:

滕固(1901-1941),字若渠,上海宝山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成为该校技术师范科的首届毕业生。1920年秋,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东京私立东洋大学,攻读文学与艺术史,并从事文学创作及艺术评论。192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返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担任美术史艺术论、文学、音乐史课程,并任校长室秘书,负责校务进展,成为校长刘海粟的得力助手。1927年春,因学潮致刘海粟辞职,滕固旋离沪赴宁,任金陵大学讲师,继续从事艺术史讲授。不久转入政界,曾担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后因党派纠纷被开除党籍,遭到通缉,遂于1930年夏赴欧洲游学。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以艺术史考古学研究获取博士学位的第一人。返国后任行国民政府政院参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山文化教育馆美术部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诸职,从事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考古研究和艺术教育工作。

123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