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汶川地震后,第一本刊载了汶川地震发生前后的珍贵对比照片的《永远的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珍贵记忆》一书于6月15日出版上市。本书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在汶川地震前他因工作关系曾探访汶川并深入了解当地风土民情,汶川地震后,他又及时地赶回现场进行第一时间采访。而这些丰富的经历
据赵亚辉介绍,2007年8月,应“重走中国西北角”的活动需要,他曾在汶川、北川、江油、绵阳等地进行长时间的细致走访,深入了解川西北羌族聚居区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和羌族文化。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赵亚辉正在进行重走中国西北角最后阶段的采访。在得到报社批准之后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作为《人民日报》最早到达震区现场的记者之一,赵亚辉和报社前方报道组的同事一起,先后转战绵竹、汶川、北川、绵阳等地,利用自己以往多次参与重大灾难报道的经验,采写了一大批稿件,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作者从灾区一线返回北京之后,立刻转入了全封闭写作阶段,经过6天夜以继日的辛劳,终于完成了13万字的书稿。
《永远的汶川》通过震前与震后的鲜活对比,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这场残酷灾难中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讲述往日山川之秀美、羌族文化的博大,歌颂灾难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全书分为“汶川、汶川……”、“北川:尔玛之殇”、“绵阳:科技城之难”、“江油:李白故里之忧”、“茂县,松潘,九寨,一路向北……”五个部分,以13万字和400多张照片记录了震后灾区的真实状况和一线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重点反映了震前川西北地区的历史真实和羌族文化的荟萃。
而据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俸培宗介绍,《永远的汶川》一书从写作到出版仅用了11天时间,这一出书速度在化工社是史无前例的。同时《永远的汶川》出版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天使基金订购10000册《永远的汶川》捐赠灾区,以期帮助灾区人民进行灾后的心灵重建。此外,化工社方面还会将本书的有限的收益捐助给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用于北川中学590名高三幸存学生考取大学后的上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