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对绘画的肤浅认识,曾经,我对美术的力量暗存轻视,认为绘画不过是一门技艺而已,总难免把它与花鸟虫草、风花雪月之类联系在一起,虽说我对一些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耳熟能详,虽说我知道好的画作能带给人美的愉悦、能陶冶人的情操。
丹纳的《艺术哲学》,改变了我对绘画的认识。从这部举世闻
这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使我获益匪浅。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景象,令全世界瞩目。因此,对那些改变中国历史乃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时刻,应该以油画的形式将其凝固下来,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譬如,为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圳街头矗立起一幅巨型宣传画,画面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自信安详的微笑、“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题词,始终激励着每一个前去拜谒者。对这类画作撼人心魄的力量,国人有着深切的感受。
然而,这样的政治主题画精品力作近些年来出现得不多。其实,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画家在政治主题性绘画方面正应该大有可为,应该能画出流芳百世的杰作。
我一直期待着美术界这方面的繁荣。
怀着这样的心思,我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发现了两幅非常出色的历史油画――它们都凝固了中国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两幅油画作品,一幅是反映香港回归这桩重大历史事件的《还愿》,另一幅是表现风雨如磐岁月的《国殇》。《还愿》和《国殇》,同样构思大气精巧、色泽庄严凝重、用笔精炼苍劲、人物栩栩如生,体现出绘画者的匠心独具和艺术精湛。我被牢牢地吸引着,同时记住了这两幅油画的作者名字:王建顺。原来,它们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奇巧。之后不久,一家出版社委托我撰写一位“重要画家”的长篇报告文学,这个画家正是王建顺!于是,我认识了王建顺。在采访中,我得知他从10年前就开始潜心创作一组(108幅)以“家”为主题的系列历史组画,其中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一个时期和一段历史,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中国从鸦片战争时期到21世纪新纪元这160多年的历史发展轨迹。这是中国美术界一项创举。著名美学评论家、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热情地为王建顺的组画题名:《家》。《还愿》和《国殇》,都是“家”中的一员,而表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繁荣富强的景象、体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泱泱大国风范、展现当代中央集体领导带领中华各族儿女豪情满怀走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领袖风采的大型历史纪实油画《世纪大典》,则是“家”中的新成员。
《世纪大典》――多么宏伟的构想,多么磅礴的气势!我被震撼了。一个画家,不断以线条和色块来凝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时刻、表达自己对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独特视角,这是罕见的,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艺术精神、艺术胆魄和艺术功力,使我肃然起敬。
此后,在倾注热情关注“家”的创作的同时,我了解到王建顺不平常的人生道路、艺术历程,对他的艺术创作特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从一个连画笔都买不起却偏偏酷爱油画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独具艺术特性、成就斐然的著名画家,王建顺,他那不屈的心灵,他奋力拼搏的精神,他为事业而甘做殉道者的精神境界,足以激励我们更加奋发向上,为自己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受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又适逢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走近书画大家》问世,我为书中主人公王建顺以及他的“家”写下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