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
喜逛二手书市场。一本本书,堂皇摆在书摊,或极力摆脱身上的斑驳,力扮崭新,又或以此为荣,倚老卖老。择一本,掂起来,触摸的质感让你与书的主人有一刹那的心灵相通,你得以断定自己是否去选择这本书,拥有它,喜欢它,并继续爱护它。
假如某一页有铅字的批注,或者各种生活的印渍,比如烟渍、奶渍、茶渍、咖啡渍或者血渍,会惹你好奇观看,于是,淘来的这本书,便承载了除作者之外的第二人的或者更多人的过往。这让我想起年轻时传看的书,总有几页被人翻烂,那后来者,则亦有看热闹的。这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第二层含义。
资料显示,每四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人藏书200-500本,14%的德国家庭甚至有“家庭图书馆”。这是一个阅读的民族。关于藏书,美国当代小说家杰・帕里尼(JayParini)亦在《别人的藏书》一文中写道:“在饭店,我总喜欢点餐桌上其他客人点的菜,即使我平常很少吃过这种菜;同样的,我发现别人的书总是激起我完全的好奇心,忍不住想借来看看。有时候我甚至根据别人的藏书书目,去购买同样的书籍,放在自己家的书架上。”这代表了书非借不能读的第三种心路历程。
芒人摸象博客:http://blogs.dw-world.de/de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