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有裘法祖院士逝世的消息。裘法祖被称为“中国外科之父”,他从事外科学医疗、教学、科研近65个春秋。改进20多种普通外科学术,是推动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手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器官移植奠基人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他青年时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医学博士。裘法祖享年94岁。人们
在惋惜之余,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裘老的桃李满天下。同济医学院的学生们说,每年的毕业照里都有裘院士的身影。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说:“他是我的伯乐。”1956年,裘对吴孟超说:“现在肝胆外科薄弱,你可以往这方面发展。”我开始翻译《肝胆外科入门》,制作肝脏腐蚀标本,试图从肝脏攀缘缠绕的无序状态中找出血管走向和分布规律,这些都是在老师的建议之后进行的。现在我们假如设想,吴孟超院士若当年没有裘院士的指点又当如何?前几天,笔者看到中央电视台晚间一个节目叫《实话实说》。主持人邀人大附中一个叫王金战的老师对话,主持人介绍王老师带的一个班有30多名学生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十多人考上国外哈佛、斯坦福大学一类的名校。王老师是教数学的。他的责任感很强,注重研究学生特点,因人施教。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了人生成长中名师指点的重要。可现在有些学校里,学生们很难见到有名望的老师和教授,因为他们总是很忙,忙得没有工夫上课。忙什么呢?忙课题,忙着出论文、专著,忙着天南海北去出席各类学术会议。分析原因,这里面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恐怕也有老师、教授们个人不甘寂寞的原因,毕竟弄课题,出论文更易让人名利双收。
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谈到他的成功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老师的甘为人梯,因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杨振宁总也忘不了他的老师费米。其实谈到总结西南联大的宝贵经验,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那时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且大师们的报国之心很强。他们总在教室和试验室里和学生们在一起。中国古语中有很多是讲名师重要的,如“严师出高徒”。如“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有一点笔者可以肯定,若学校里的老师,尤其是名师,他们不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学上,花在教书育人上,我们的青年创新人才不会自然从天上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