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洪岩批评文章要把握分寸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个人也写些小稿子,令我想不到的是,常常会接到一些电话,有上海来的,河南来的,山东来的,说:“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你什么什么文章了,我把你的文章作为我们研究生的参考材料了……”我听到这样的

话固然是感到受宠若惊的,但更觉得,我们《中华读书报》在学术界是被关注、被肯定的,而且是有影响的。

我对《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的看法是,我认为这个周刊是我们观察“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书评界、读书界状况的一个窗口。它就好像高雅音乐里面的轻音乐,给人带来一个清新的读书风尚,受到评论界普遍的好评,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三十年来,中国的书评界我们怎么看呢?基本上,我觉得是非常繁荣,这是一个基本面。但是伴随着繁荣也有浮躁的情绪、商业化的趋势,当然了,商业化的趋势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但现在的学风确实存在问题,许多读书人不是为了学术在做研究,而是为了钱去写作。这就给我们书评家,也给《中华读书报》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是迎合这样的一种学风,还是把大家引向一种健康的回归呢?在这样的意义上讲,《中华读书报》肩负着引领读书界风气和时尚的任务,这是非常光荣,也非常重大的责任。

另外,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读书了,开始读网络了,这就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网络是否有一天会代替图书或报纸呢?我个人觉得,网络是永远也代替不了纸质媒体的。因为读光信号和读印在纸上的文字,那种感觉很不一样,这里面有一个心灵上的沟通的问题。所以,我对图书、报刊的未来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我想给《中华读书报》的建议是,你们总是要和学术界打交道,要发学者的文章,这里面总会有批评性的文章,发稿的时候,一定要对学术界有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状况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因为学术界是有门派的。现在,有人并不是为了学术而进行批评,而是为了人身攻击而批评;与其说是学术批评,倒不如说是门户斗争。这种情况,是我们编辑应该小心的,也要求编辑从学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有所考虑。另外我觉得批评文章应该有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我比较欣赏批评性的书评,我自己也常常写非常尖锐的批评性书评,但是我觉得我们要有分寸,是什么样的问题就在什么样的层面上说它,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不要借助这件事情来发泄情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