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瑞琳书评媒体的前景在自身

2008-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国内刊登书评的主要是图书出版领域的行业报刊及商业报刊的书评版。如果把他们统称为书评媒体的话,那么从总体的现状来看,一方面,精英类书评媒体仍然很难影响到普通读者群体,一些都市报的书评版也迫于各

种压力而移到周末或减少版面,这似乎说明了书评媒体的困境;但另一方面,也有《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这样新的书评媒体在涌现,听说《新京报》也要增加月末的书评版,而且,广州、深圳的大众媒体,书评版大多办得不错,比如《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深圳晚报》、《晶报》、《信息时报》等,单从书评所占的版面量而言,广东地区似乎比京沪两地的要多,这又说明,其实并非读者抛弃了书评,关键是,书评媒体要定位准确,找到自己的读者群。

国内书评的现状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一些书评质量不够高,并且很多无法起到公正评说图书,从而给读者提出中肯建议,影响阅读的作用。现在的书评普遍缺少真正的批评。多数书评或者学院气太重,或者商业味广告味太浓。也是因为如此,书评成为许多媒体最不好读的版面之一,由此而言,作为企业来经营的媒体,缩减书评版面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阅读率在持续下降,网络阅读在吸收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但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书评就无用武之地,因为网络阅读主要是以网络小说为主,其主要的宣传方式是连载,而非书评。最合适写书评的图书,往往不适合网络阅读。举个简单的例子,很难想象有人会在网上读完鲁迅全集,但关于各种鲁迅全集版本比较的一篇优秀书评,却是无论过多久都不会过时的。因此,书评媒体的发展与网络的发达,并无直接的抵触,关键在于将自身经营好。书评媒体能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1.提供最权威的书评、销售排行榜单、好书推荐榜单。现在有销售排行榜和好书排行的书评媒体很多,但能称得上权威的很少,这也是书评媒体需要努力的目标。2.提供有趣的书评,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购书的欲望。3.策划优秀的图书专题,将当下的阅读现象和阅读热点高度概括论述,图书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走势,从阅读的趋势可以看出大众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脉络,这需要优秀媒体来思考与总结。4.多做与读者和出版社互动的活动,成为双方中间的桥梁。比如定期举办读书会。这是专业书评媒体比大众媒体的书评版更有优势的地方。5.与网络媒体联合,在与网络的互动中提升书评媒体的空间和影响力。

出版社希望看到的书评效果无非是:引起关注,扩大影响,促进销售。

书评媒体要有特点,现在的书评媒体都会有版面和篇幅的限制,这样的情况下,要将各自的书评版做得特点鲜明:或以专题见长,或以人物报道见长,或以权威的书评见长,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在业内或读者间才能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对于《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可以为业界提供最权威的书评文章;定期发表专家评选的好书榜单;依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如“历史类好书排行”、“被遗忘的书”等特色栏目……藉此,一方面保持对主流图书和阅读趋势的关注,一方面发掘被媒体和读者遗漏的高品质图书,以此吸引书业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另外,书评选题一定要有话题性和可读性,要把读者的眼球吸引过来,把书评做得更有意思,引发大众的阅读兴趣,这应是出版社希望看到的现象。

在国民阅读率下降,出版业整体不景气的今天,作为出版社,与其希望媒体多做自己出版社的书的宣传,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各取所长,争取在提升国民对书籍的兴趣,改善读者的阅读环境,整体推动书业的进步这些事情上共同作为。

《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对新书的反应比较及时,书评文章的分量比较重,但有些书评的质量不是太好。我希望,《中华读书报》应发挥书业观察者的优势,走在出版社的前面,报道阅读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引介国外实用的先进出版经验,为出版社优化选题和市场营销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推出权威的好书榜单,在读者、出版社和销售商中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