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对阅读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面对这个时代的阅读,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或者说平面媒体如何生存和发展是行业中人必须考虑的。这种状况,对读者和作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但对传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就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具体说到《中华读书报》,凭心而论,像我这样每天是要看大量报纸的人,《中华读书报》是断断续续看或者说有时看有时不看的。而《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报纸我几乎是每期必看的。我认为,一家报纸成功与否,要看其锁定的那部分阅读人群是否一期都不愿漏读。一份报纸的定位,不能说是人人都能看的,如果说人人都能看,那么人人也都可以不看,这和出版社做书是一样的道理。
报纸定位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服务对象或者说目标读者是谁的问题。依我看,《中华读书报》不要定位于为出版社服务,要为自己所锁定的目标读者群服务。把读者群服务好了,发行量大了,在读者群中的影响大了,出版社会主动找你。如果为出版商服务,出版业内的报纸市场有限,生存压力非常大,报纸很难办好。
操作上怎么做呢?要做主题出版,做热门话题,而且每期积累下来是可以成系列的。如果不能形成主题,形成系列,发很多单篇书评,还不如编书摘呢。现在约书评很难,真正能写高水平书评的人也少,甚至认真读书评的人也不多。现在多数学者承担的科研任务都非常重,课题非常多,报纸也出不起非常高的稿费,对于他们来言,就有个收益比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写不写书评只能凭他们的个人兴趣了。从出版人的角度来看,我并不看好单篇书评对图书的促销作用。
现在办得好的杂志都有封面文章,那一组文章是最有价值的,《中华读书报》乃至“书评周刊”也应该有自己的封面文章。另外,一本好书的背后有很多故事,把这些背后的故事发掘出来就非常好看。对一些高水平的大牌作者,不能给他们非常低廉的稿酬,的确是要给高稿酬。如果《中华读书报》能把中国社会的精英都吸引住,就是不可替代的,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图书销售是靠这些社会精英去影响、去带动的,而不是靠报纸的直接宣传拉动的。
所以,我希望《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先找好定位,确定预期目标,确定核心阅读群。如果能做好这些,那么《中华读书报》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