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的一生,可以以1991年他的花甲之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他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著名语言学家,以《历史语言学》和与叶蜚声先生合编的《语言学纲要》,确立了他在国内理论语言学的领袖地位;而后一阶段,从1992年起到他去世这十四年,他完成了从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到一个伟大语言学家的飞跃。其标志,就是他所首倡、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的字本位理论。徐先生以其首倡的字本位理论,为中国特色语言学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
从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开创中国“现代语言学”以来,中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处在一个“引进――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再引进――再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的怪圈,西方语言理论日日翻新,我们在后面天天跟着转,时至今日,不少人还以追求“某某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为汉语研究的当然之路,乐此不疲。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汉语自身的语言学”自然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空话。要突破这一怪圈,需要有一种理论,更需要有人敢于登高一呼。而徐通锵正成了这样一位在历史最需要的时刻站出来的先行者。他最早提出了要彻底摆脱“印欧语的眼光”,又强调要透过西方语言学的表面,学习它的“立论之本”,从而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接着,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石破天惊的“字本位”理论。字本位理论也许不一定是汉语唯一正确的理论,但它的提出,却意味着一百年来汉语研究的重大转向,一个真正立足汉语的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时代正在到来。作为发出第一声呐喊的徐通锵,将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纪念,永远留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史上。
二、“坚持真理”的奋斗精神
提出一个观点不容易,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坚持这个观点不动摇尤其不容易。徐先生提出字本位,面临的是一个已经累积百年的旧传统。习惯形成的势力异常强大,经过多年的灌输,更已成了一些人口中念念有词的“常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观点,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理解是正常的,在全国范围内,反对、质疑、甚至批判他的观点的,要远远多于同情、理解、支持他的观点的。作为字本位主张者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徐通锵更几乎成了众矢之的,所有对字本位的炮火几乎绝大部分是对着他而去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徐先生几乎是在孤军奋战,一个人独自承担着几乎整个学界的压力,熟悉徐先生的人都知道,徐先生一生为人谦和,好让不争,对年轻人尤其关爱有加,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历史需要他的时候却勇敢地站了出来,独自面对巨大的反对力量。这种精神是当前建立中国特色的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
三、敢于自我否定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在徐先生身上还有一个更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敢于自我否定的大无畏精神。能够在无所依傍的条件下创新一种理论是不容易的,能够在如山的压力面前坚持这种观点更不容易。然而,最最不容易的还是当这种新观点不仅跟流行的观点相左、而且跟自己大半辈子所坚持的观点相左的时候,能够断然决然地公开宣布放弃自己的旧观点,而甘愿从零开始、从做少数派开始、从不断被人误解开始,建立一种新的事业,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对徐通锵来说更是如此,在他最早提出字本位理论时,他早已是功成名就、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一般人、甚至一般的大学者到了这个地步也可以“见好就收”,在欢呼声中安享晚年了,但徐先生却在已过了退休年龄之后,对自己赖以立身扬名的著作来了个全面否定,重新为建立新的语言学理论而努力。这一气概就是很少人能拥有的了。正是这种气概使他不仅成了一名伟大的学者,更成了一名伟大的智者。这种精神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多年“孤军奋战”之后,徐先生团结了全国支持字本位理论的一批学者,召开了第一届字本位全国研讨会,并在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着手编辑这套《汉语字本位研究丛书》。《丛书》计划中有8本,目前推出的只是第一批4本,后续诸本还将陆续出版。从已出版的4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徐通锵提出的汉语字本位理论,现在正得到发扬光大。我们期望这一新型理论,能够在发展中结出更加灿烂的丰收之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