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1933年作《旅行写意》之一
赵望云,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周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喜爱绘画,经常临摹古典小说插
1927年,赵望云与李苦禅、王雪涛、孙之、侯子步、王青芳等人组织“中西画会吼虹艺术社”,致力于国画的革故鼎新。也就在这一年,他有幸结识美术教育家、画家王森然。1928年赵望云从乡间给王森然写信说:“我现在沉默生活里边倒找出来了许多人生的真趣味,我的好友是牧童、驴夫、小乞丐、疯子、农人、破衣村妇、街头玩童……他们是最真诚的与我的人性很洽和。”信中的话,直白地告诉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赵望云。他认为,中国画倘若囿于画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是没有前途的。当时,王森然正帮助天津《大公报》编辑《艺术周刊》,他将赵望云对中国画改革的文章和画作在《艺术周刊》上发表。从1928年3月3日至12月28日,《艺术周刊》连续刊载赵的画作,如《疲劳》、《地绩问题》、《怅望》等27件。这些作品采用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直接描绘劳苦民众的苦难生活,以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他的这一创举,给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以极大的冲击,受到社会和同道们的关注,被誉为“苍头特起”之艺术前锋。他的作品被《大公报》连续介绍之后,引起社会的很大重视。
1928年6月9日,王森然以“僧岩”为笔名,为天津《大公报》撰写《群众画家赵望云》一文,再次向读者介绍:“赵望云……在中国艺术的园地里,别开一朵新花……‘不遵师道’、‘任意涂抹’、‘不法古人’种种的责词,到处有闻了。以意志战胜的天才作家,其生命上,不仅有充富之爱,而且有战斗的勇力,舍去所有的师承、学校,一本自己创造的真精神,在其内生命最淡泊最诚实的爱情中,借战斗的勇力,改变旧有的画风,而产生一种新生命的新秩序……”1928年10月26日,天津《大公报》还发表了冯玉祥将军秘书魏瘦鹏的《赵望云与国民革命》一文,盛赞赵望云“提倡平民的人生的艺术,以推翻贵族的玩赏的艺术,在国画中实为革命”,甚至认为“其大多数作品,尤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之民生主义相辉映,英雄所见,不谋而同。”对赵望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32年底,《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约见赵望云,并当面聘请他为该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写他最熟悉的河北农村生活。胡政之答应在《大公报》开辟专栏发表。从1933年早春至初夏,他在冀中农村写生,其足迹遍布束鹿、枣强、蓟县、宁晋、赵县、高邑、柏乡、尧乡、巨鹿、南宫、新河、广宗、威县、清河等地,并陆续把画好的作品寄至《大公报》编辑部。从1933年2月12日至6月28日,该报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分15辑连载,共发表130幅作品。是年夏,他又被该报派往陇海铁路沿线旅行写生,途经连云港、海头弯、墟沟镇、大浦、新浦、海州、徐州、锡山、商邱、中牟、开封、郑州、汜水、洛阳、潼关等地,因患病而匆匆结束行程。天津《大公报》自6月29日至8月18日,陆续发表其作品30幅。
1933年9月1日,天津《大公报》出版部将赵望云的旅行写生画作集结出版,取名《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胡政之特撰写“序言”,他写道:“‘到民间去’的呼声,传遍国中有了好多年,但是真正到民间去的,究竟有多少人?不但都市的人们不到农村去,反而把农村的人,纷纷逼迫到都市来,这是十多年来内战频发,和农村经济破产的结果!现在救济农村成了时髦的问题,许多住在都市洋房的人们,高谈着普罗文学,其实农村生活,依旧是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丝毫不因都市人们的注意而得到改善。赵望云先生本从农村中来,也不断回到农村中去,凭他一支艺术天才的画笔和同情民众的热诚,代表我们踏遍河北省十几县,绘出写生通讯一百几十幅,不但可以表现出水深火热之中的民生苦状,并且可以叫高呼‘到民间去’的都市人们,凭这本画册,更可以深刻地认识农村破产的真相。”赵望云在“自序”中写道:“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大公报》连载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作品后,受到当时因与蒋介石政见不一、以养病为由隐居泰山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的特别赞赏。冯玉祥将军将《大公报》上发表的赵望云作品,一一剪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时时翻阅,并用4个月的时间,为每一幅画配上白话诗。1933年10月25日,赵望云应邀赴泰山拜会冯玉祥将军,冯将军把诗作送给了赵望云。随即,赵望云赶回了天津,直奔《大公报》社,将冯玉祥将军为他画作所配写的白话诗给胡政之看,胡大加赞赏。胡政之决定,再版《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并亲自致函冯玉祥将军,邀请其为画集写一篇“序言”。11月19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再版时,冯玉祥将军的“序言”和白话诗,均编入书中。再版后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诗画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再次引起轰动,人们仍然争相抢购,一时“洛阳纸贵”,很快销售一空,以至再版五次,印数达数万册,成为当时新闻出版界的一大奇观。
1934年春,赵望云第二次应《大公报》之约,与天津《大公报》记者杨汝泉一道,从唐山出发,至玉田、遵化,冒险通过日军占领区罗文峪、喜峰口,又经蓟县、古北口、八达岭,顺京绥线到张家口、张北、无镇,然后从大同北上内蒙古大草原,历时三个月左右,沿途写生创作。天津《大公报》从4月19日至7月24日,分15辑,连载其写生作品99幅。作品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穷苦百姓的种种生活状态,刻画了矿工生活的悲惨景况,以及农民辛勤劳作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真实情形。冯玉祥将军对这些画图有着深刻的理解:“赵君这次百幅的图画,描写国土沦亡后处在水深火热横暴淫威之下的父老兄弟姊妹的种种生活状况,道尽屏障尽撤的国防空虚造成的华北各省领土的危机,刻画出帝国资本压榨下的我们矿工的生活惨状……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危机。但这个危机还不能停止在这个程度上:现在人家正在那里经营和设计,实行着集团的统治经济,并且预定在最近完成铁路交通网。这种经营和设计,一方面固然是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另一方面就是向着中华民族步步紧逼的进攻……至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沦为亡国奴的可能。”冯玉祥将军又为每一幅画配写了白话诗。同年12月,这本由“冯玉祥题诗、杨汝泉说明”的《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又在《大公报》社出版了,画、诗、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34年冬,赵望云奉《大公报》委派赴江西黎川写生。1935年1月1日起,《大公报》设专栏继续连载他的江西写生通信,报道了江西的风光山川人物,到2月28日共刊出写生画48幅。
1935年夏季,鲁西、苏北发生大水灾。赵望云与天津《大公报》记者萧乾一起奉派赴灾区采访水灾难民,速写灾区景象及人民生活,前后历时半年之久。萧乾优美的文字通讯,赵望云的水墨淡彩的图画,异曲同工,使《大公报》的读者深受感动,许多热情的读者还通过该报向灾区捐款。萧乾曾回忆过他们采访的片断,他说:“车到兖州,就开始有了灾象。到了济宁,我们一下子就为涂炭于水火中的难民包围了。站台上,铁轨旁,郊野田埂和粪堆上,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灾民。饥饿使男女老少两眼落了坑,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兴味。晚上,在小客栈的斗室里,我们两人一个画,一个写。”他们对受难民众的同情之心,久久不得平静。
1936年2月,由冯玉祥资助,在南京举办“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于右任等社会名流前往参观。后《大公报》社在上海出版了由徐悲鸿题签的《赵望云旅行印象画选》。
赵望云的画作在《大公报》上连载,和由此出版的两本画集,使他一举成名,蜚声画坛。此后,他握着手中的笔,继续画着贫民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萧乾在评论赵望云作品时,有这样的语句:“写国画史的人,可能多从技法方面去研究赵望云。我希望在研究时,不要忘记他的作品后面的一股动力――一颗以反映民间疾苦为己任的心。这才是他这一画派真正的精髓,而《大公报》最早为他提供了实现此理想的条件和场所。”
赵望云于1977年3月29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