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生活成为当下民众关注重点

2008-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特约记者姜健健 我有话说

本报讯(特约记者姜健健)最近,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了一项关于普通居民信仰意识的全国性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物质生活逐渐优化的同时,人们对精神世界方面的探询逐渐增多,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社会力量而非信仰更多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感;是否拥有信仰对于中国

公众的社会感受基本没有影响。

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实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积极转型,同时也拉近了与国际社会的距离,打破了多年与外界疏远的闭塞,外来文化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冲击着中国人的信仰。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显著增加,但是社会力量的强化仍然维持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走向。四川大地震的灾难后,各种信仰理念的传播给了人们重新审视生命价值观的契机。尽管如此,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灾区居民对于各种社会角色的亲切程度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分别有92.1%和42.3%的灾区居民更信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在客观上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零点集团在1995年和2008年的中国居民信仰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更加热衷于相信缘分和命运之类的超然事物,2008年将近半数(45.6%)的城市居民认为缘分是真实存在的,而认为命运真实存在的比例为27.2%,比1995年(26.2%)有所增加。同时,相信佛/菩萨(19.0%)和上帝(6.6%)的普通居民也有所增加,分别高于1995年的7.5%和2.2%。这表明人们在获得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世界的探询正在增强。

信仰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中国人乐于在自身行为的选择上以信仰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尤其是婚嫁丧葬等人生大事(7.3%)。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往往会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放鞭炮辟邪(16.0%)、佩戴各种物件辟邪或者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12.1%)和悬挂各种画像等,以达到消灾避祸、求吉祈福的目的,并逐渐积淀成中国人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现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基督教信仰在某种意义上塑造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而无神论对中国人的教育作用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的入世态度使得中国人更为看重社会力量,家庭关爱与职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公众感到幸福的原因时,分别有74.8%与64.7%的人选择家人健康与家庭和谐,而是否拥有信仰对于中国公众的幸福感基本没有影响(83.2%和79.2%),仅有2%的受访者认为是宗教信仰让他们感到幸福。

调查发现,依据4分制评定,当问及对于环境污染、失业、失学等社会现象的态度时,是否拥有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社会感受基本上没有影响,只在贫富差距方面略有差别:与没有宗教信仰者相比,拥有宗教信仰者认为贫富差距略为严重(2.1分和1.9分)。这表明,人们更多是从社会问题的现状考虑,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判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