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希全在他的诗集《此情此景》的《底稿(后记)》中说:“一首诗的诞生需要时光反复地打磨,需要许多白天和夜晚不断淬火。”正是纷繁的大千世界在诗人心灵中的投影,诗的胚芽才茁壮而出。他观察着,用心灵倾听,诗想涌现:“当物呈现在我们的明眸之前/当心耳聆听在的语言/思即刻出现。”(海德格尔语)《此情
这部诗集收录诗歌129首,大多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杂志上,与他最早的诗集《爱情的夜晚》中的深情热烈和他前几年的《夜晚的低吟》重在精心营造的意象不同,《此情此景》的特色是在敏锐细腻的感觉中,升华为冥思后的诗意,个人忧思、苦乐之情又和诸多客体交融在一起。全书四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过,其总体艺术特征是一致的。
第一辑是诗人对自然变迁和周边社会的心灵感悟,有对春天和秋天、黎明和黑夜的歌咏,有对日常生活接触的抒怀,耐人思索和品味。比如,在《初春可能就是这样的吧》中,从冰冷的空气中却感觉到“万物都将长出崭新的骨头”;在《那是》中,从地图的“一张短线”感受到“漫长旅途”,从母亲在肮脏的车站为儿子系好包裹的细节中,感受“母亲的背影/像是在你的泪水里全部滴下”;《秋夜》一诗,张开了灵视的眼睛和聆听的双耳,使整个心灵和大自然相契合:“如此繁多的星辰/这些结实的、由蓝光凝成的雨/低垂了下来/触到了缓缓奔流的河流和它的源头。/在这更大的雨中/大地微微的颤抖/无人听见”,诗人对秋夜星光的感觉细腻而具体,心灵已和自然融为一体。
第二辑是情诗。对于诗人来说,对爱的赞美与抒发是极其自然的。希全的情诗真切而优美,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现在既如同以往,又把中年以后的许多人生体验融入其中,开拓出深远的想象空间。他的情很浓,但又不是赤裸裸地喊出,多用象征、含蓄的手法。如《出现》:“微微含笑,在众人面前/你最先出现/众人走过,这些风,这些凌乱的/飞雪的漩涡,将在不远处散开或消失/而你的到来,仿佛连同你的影子/也闪耀着温润的美和光芒/如同雪后初晴”,作者望着更远的地方,笔峰一转:“――潮湿的风/就要吹来/大地苍白的脸上/将会慢慢泛出红润”,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感觉的敏锐而细微。
第三辑为十四行诗,共30首。全辑是对宇宙和人生更深入的思考。在第11首中,写人生分离,由一己之别联想到众人的离别:“相聚,又分离,人们的身体/一次次被拉开”,这是令人悲伤的时刻,而分离的原因呢,诗人又概括出:“比如对另一个人的牵挂/比如时间已到,时间永远在催促着/比如站台上――列车已徐徐开来”等等,这些都叫人心酸。
第四辑是对社会人生较具体的观察体验。《在十二月的夜晚里》他观察思索着一扇扇窗户里的灯光和夜行人;《一条街道像是在飞》写街道像长了翅膀,感觉的变形写的却是日常生活中之物;《在我的笔下》写自己的笔有时写出世界的美丽,有时又写出世界丑陋。这一辑更多的还是充满生活情趣、对社会有着更切近体验的作品。如写给孩子的《生日、拐棍和其他》,通过孩子过生日时父子间的对话,写出了孩子的纯真可爱和作者的深切感叹。
综上可见,希全的诗作,既不是单纯的意象诗,也不是激情喷发的热烈之作,又不只是哲理思考,而是把情、思都融入其中,带有浓重思考色彩的现代诗。
《此情此景》,刘希全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