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就在于经济的迅速平稳增长。然而,随着一系列自然灾害的爆发,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中指出,今年是经济运行最困难的一年。同样,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韩秀云在新著《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中,面对房价为什么一涨再涨、股市为什么一跌再跌、人民币是在升值还是贬值等这些大家关心而又困惑的问
毋庸置疑,资本市场在资金缺乏时期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资源和人才的合理配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的不断贬值和潜在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麻烦――政府最为警惕的热钱,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此。在《金融制胜》(朱伟一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36.00元)中,朱伟一对中国资本市场盲目复制美国模式提出了质疑――美国券商从来不批评中国,还对中国经济大唱赞歌,但他们一旦出手,带给我们的就是毁灭性打击。有句笑话,金融就是金钱不断流出而最终消失的过程,金融资本家就是将别人的钱合法的流动到自己口袋的人。在今天,这句笑话仍然有可能成为我们眼见的事实。在追求和激辩了30年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后,我们应该逐渐意识到,中国目前最缺乏的还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只是一句口号。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七周年,也是绝大多数行业保护期结束的日子。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气息随处可闻,而当初促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在退休后转战媒体,先后与柳传志、宁高宁、牛根生、马云等商界精英,林毅夫、张维迎、樊纲、余秋雨等经济学家和文化学者对话《论道》,纵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趋势,并推出了《与龙永图论道》之“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品牌”“软实力决定竞争力”三本书。书中,龙永图作为传媒人的热情、直率,以及作为政治家的敏锐与大度颇具魅力,同时,商界学界精英们作为“意见领袖”而影响时代的魅力也同样令人神往。
与中国对全球化的好奇与兴奋不同,美国似乎正在反思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更大利益都给了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美国花很大的力气攻打伊拉克,摆脱石油被专制政府垄断的威胁,但这种好处却随着世贸组织的平等一致原则无偿给了所有国家,接下来,中国对石油的消费不断增长。萨默斯甚至指出,美国在270多年的历史上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反对贸易自由的,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就是反对贸易自由的北方联盟打败了主张贸易自由的南方联盟。但是,《金融时报》的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45.00元)中,继续为全球化辩护,认为全球化规模还很有限,还是遏制政府腐败、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毕竟,公司永远不可能和政府对抗。而由此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其实和跨国公司无关――因为,公司上交的税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如果不能通过当地政府合理分配,那才是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牛津大学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保罗・科利尔教授在《最底层的10亿人》(保罗・科利尔著,王涛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30.00元)中将我们的眼光拉到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洲。与亚洲的收入差距大、欧美的经济不景气相比,非洲还有10亿人在全球化浪潮中进一步被边缘化。这一点,使我们找不到使他们摆脱经济停滞、起死回生的任何办法,这个日益衰败的群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潜在威胁。
丁学良教授说,改革开放30年是近代中国160年来最伟大的维新运动,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后的成功。但是,在全球化的成员不断增加、游戏规则不断修正的今天,我们更能感觉到,全球化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在“看不懂”的时候,尤其要对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惟其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大海中迷航,在深水区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