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而立之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增加使命感责任感

2008-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彩凤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诸多社会的、历史的和社会变迁的因素,使得‘80学人’没有在学术贡献层面做到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真地立志做到的――‘把四人帮损失的时间抢回来’。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苛刻地归咎于‘80学人’个人的努力、才华、坚持、远见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失落的历史使命感或社会
责任感。”学者朱苏力在中国文化论坛第四届年会上提出的观点,与本届论坛的宗旨密切相关: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域提供一个深刻地总结、反思、批判近30年中国思想学术的平台,通过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传承乃至世代更替等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使学界凝聚当代中国的学术共识,增强对学术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时下中国的学术构建注入新的思想创造力。

在《30年人文社科发展与80学人》的主题报告中,朱苏力对主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的本届论坛做了提纲挈领的批判性考察。他说,30年间,“80学人”(指70年代末进入高校并于80年代前期进入学界的那批学人)在社科人文的各个领域内扮演了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角色,且通过其学生对中国未来更长期的学术研究产生久远的影响。总体而言,较之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代学人成绩斐然,但其贡献与其所占的权威地位不相匹配,基本上是在恢复20世纪前期的学术传统,各学科所贡献的学术成果大多仍以译介西学为主,没有重要的创造,对本土的关注不够,缺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感。相对朱苏力的“沉重”,陈春声等同为“80学人”的学者更乐观一些。陈春声指出,“80学人”从小接受理想主义教育而培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在对国家、社会以及学术发展的焦虑之中。其实世代更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传承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叛师,而叛师的前提是要懂得传统,叛师的动力则是自信。

年会之前的一周,中国文化论坛还组织了第二届通识教育讲习班,由朱鸿林、钱致榕、朱苏力、刘小枫、王绍光5位教授授课,进行文本细读。

近期举办的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论坛主办、汕头大学承办。执行主席为朱苏力、陈春声,与会学者30余人,年龄层次跨越50、60、70三个年代,充分体现了“学术传承与世代更替”的主题特征。论坛围绕“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人文学科与时代精神的演变”、“教学与研究体制的影响”和“学术传承与世代更替”4个主题,先后进行了10场专题讨论,既有整体关怀又有微观研究,论域涵盖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学、文化研究、哲学、教育学诸社会人文学科的演变、繁荣及困境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