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上下册),石康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50.00元
石康的长篇小说《奋斗》,是一条通向生活的荆棘路。它试图通过对50年代、60年代、70年代
《奋斗》这部作品对我们提出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生活具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它允许所有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但你多多少少要付出点什么才行。尤其是那些追求成功、渴望完美、心存梦想、喜欢按照自己内心想法生活的人,付出的代价和经受的考验更大更多一些。以至于他们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还不明白自己是否算个成功者,自己的所得是否属于最重要的,是否属于自己最需要的。我觉得这不能算是可悲的,只能算是生活给人开的饱含泪水的玩笑。尽管有那么点儿酸涩,有那么点儿沉重,但更多的是无奈和困惑。
《奋斗》这部小说可以说是70末和80后整整一代人的奋斗史,也可以说是这一代人的成长史。他们痛苦、迷茫、挣扎、冲腾、跌跌撞撞地行走在通向生活的荆棘路上。陆涛、高强、华子、向南四个好朋友大学一毕业,就掉进了生活的漩涡之中。求职的艰难和高强的跳楼,让他们突然明白了与大学一墙之隔的社会和生活是什么了。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他们的笑容带上了愁苦的味道,他们的每一次聚会都像是在相互发泄和相互安慰,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在校园里缔结的友谊却异常坚定,牢不可破。我无法想象,如果他们的友谊不复存在,那么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可以提供温暖的场所,每个人的奋斗路上都会增加许多泥泞和雪霜。如果我们愿意从很微小的细部感受感动,那么,我们不妨把《奋斗》当做一部友谊史来品味。陆涛、华子、向南三个人的友谊从这本书的开始到结尾,都是可歌可泣的。它是这部作品中很大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华子和向南的妻子那未遂的一夜情,把朋友的友情提高到了至高的地步。他们都在道德、伦理、经济、情欲、诱惑方面经受住了考验,所以才维系了这么一个小团体的存在。但,这也是他们不成熟的一种标志。
《奋斗》这部作品,把这一代人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情感上,几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如陆涛放弃米莱而改追夏琳,向南和华子追求杨晓芸,向南和杨晓芸分分合合的婚姻等等。这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没有准备而走进婚姻,不了解爱情的时候却爱得死去活来。这是他们充满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成熟的标志,但绝对不是幼稚和肤浅。我们不难看出,在男女的情感上,无论是这个小团体中的哪一个,无论是走进婚姻中还是在热恋之中的男性,没有一个能给女性以安全感的,他们甚至连自己的责任都不明白。他们只是在用青春表达,只是在索取青春的芬芳,并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关心与呵护对方。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夏琳为陆涛、杨晓芸为向南两个人一起去做了人流,而两位男士却浑然不觉。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在相互的伤害之中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自己,从而理解和宽容对方,直到超越卑劣而又自私的人性需要。
这部作品除了抒写这几个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拼搏和挣扎之外,还夹杂了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这是本书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陆涛、米莱和夏琳的三角恋爱,陆涛亲生父亲徐志森、继父陆亚迅和母亲林婉芬之间的三角恋爱。两代人的故事是不同的。陆涛只是在确定自己最爱谁,徐志森则以成功者的身份来争夺自己的儿子。几乎每个男人都有这样完美的梦想:事业成功,爱情成功。在《奋斗》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幸福。似乎猪头和露露的情况算是最好的,但他实在不能够算是成功人士,而且他也不算这个小团体中的成员。徐志森的财富和成功以及经验并没有吸引陆涛,而米莱所做的一切努力也不能挽回陆涛的爱。也许这是一个尴尬的悖论,但它却是生活深处的风景。《奋斗》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徐志森了,他的经历就像是一部黑色幽默。什么算成功?在所有人的眼里,他确实是个成功者。但当从徐志森这儿发出关于什么是成功的感慨时,我们不能不感到震撼。很明显,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答案是:人得到自己最想得到的,就算是成功。它与财富、权力、地位无关。最终的结局已经很明白地传达了作者的倾向性。米莱一家人意识到家庭是最好的,陆涛和夏琳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徐志森发现儿子是自己最需要的……
石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意识的作家,他轻松和幽默的语言并不能掩盖他真实的忧患意识。尽管他的作品写得现实的不能再现实了,但其中仍不乏理想主义的色彩。《奋斗》这整部小说就是小爱小美小善到大爱大美大善磨砺和升华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部能给人以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