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32.00元
为什么爷爷姥姥的陈谷子烂芝麻听得你心烦?你却肯花钱买自传或回忆录来看?都是老人们的久
当然不仅仅因为能写书回忆的多是名人。好的回忆文章是非常个人的,却不自恋,不是纯粹的“个人秀”,而能够将私人记忆和公众记忆结合起来、沟通交流,互相印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四院沙滩未名湖》是本好书。
书的副标题是“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那是乐黛云在北大的一个甲子,书中近三十篇文章分两部分,大半是个人经历,小半是回忆北大的老先生老朋友,还配了她的很多私人照片。所以说,这本书是乐黛云的私人回忆,还打上了很鲜明的个人痕迹,字里行间分明藏了个鲜活的、“耍赖皮”又“跋扈”的乐黛云。比如,在打开《四院沙滩未名湖》之前,抚摩着淡雅的封面,我跟自己打个小小的赌:里面一定有很多个感叹号。事实上果然如此,至少“代序”和部分篇章是这样。乐先生是性情中人,有热情、好激动,长期所持人生观是“生活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所以如此。这和汤先生的安静温绵相映成趣。换了汤先生行文,书后的“代跋”里就只有逗号句号省略号了。
书中内容全是私人见闻:她在建国前夕,唱着“解放区的天”进入北大;她成了积极的革命青年,向“面带忧伤”的胡适请愿;北大学生巡逻护校,劝说老师们相信共产党,不要去台湾,乐先生负责的劝说对象是沈从文;建国后,她“俄语学得不错,政治课发言热血澎湃,满怀青春激情”,成了小组长,被彭真市长接见过,还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受到极度炙热的欢迎。乐先生甚至可爱又坦诚地说到,她面对汤用彤老先生和夫人发表的新婚演说,大意是她没有进入一个无产阶级家庭,因此要注意划清界限。第二天,老先生请了两桌至亲好友,小夫妻却坚决地抵制这种“旧风俗习惯”,拒绝参加家庭婚宴;但她到底还是从革命青年“堕落”为“极右分子”,因为她参加土改工作时曾有疑虑、手软,出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人道主义、人性论”没有站稳立场,为枪决的地主求情,因为她要创办学术同仁刊物,还编发“有问题”的论文和小说,因为她在政治系上《政论文写作》课上“错”评了学生作业;她还“确实曾经真的从心里”为文化大革命“欢欣鼓舞”,即使那时候她是翻天“右派”,而汤一介先生是走资派黑帮;她在美国和意大利的见闻;她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渊源;突尼斯国际会议上,关于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多元共存的讨论;还有她记忆中的北大校长们、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
但这些仅仅是乐先生的私人见闻和记忆吗?她的激动,不是“时间开始了”时那一代人的激动吗?她的迷茫、痛苦和觉醒,不正是中国思想历程的缩影吗?她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不是印证了当今国际文明冲突和文化交流的现状吗?就连书中附的她写于1950年的报道《不能忘怀的友情》,用词、语意和文中的情绪,都颇显历史的原生态。
而有些私人小见闻,还可以作为大历史的小小查漏补缺。比如今天的新华社所在地曾是北大文法学院所在的四院,建国初期北大学生曾有“护校运动”;北大曾计划拆迁治贝子园以建设奥运会乒乓球馆,后因为老教授的呼吁而予以保护,还接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表扬信。历史是这样进步和发展的,中国是这样成长和成熟的。虽是个人的小历史,却不拿私人的事情喋喋不休,而能折射和汇集成国民大历史,这才是回忆文章的价值所在。
此外,书中所配图片、照片与文字非常适宜,绝非拉郎配,这一点在做书马虎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即使在非常“革命”、患“左派幼稚病”的时候,乐先生照相,都是微低着头,眼睛从下望上看,是温婉又沉静的,还有点羞怯和腆然,没有丝毫战天斗地的洋洋狂傲态;倒是她跟不上形势后,在下乡劳改中和同住的农村大娘大爷的一张合影,她的眼睛正视前方,抿紧了嘴,颇有坚定和倔强在。如此差距,或可作为历史和心态的小小旁注。
可惜的是,书中偶见明显的错别字,如游戏中的小bug、高速路上的小石子,伤害阅读的行云流水。我们今天的书,就不能少点错别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