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摄影:安德丽娅・弗雷斯塔德・奈兰。供图:Holbergprisen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杜克大学
赫尔拜奖设立于2003年,以17世纪的挪威文豪路德维格・赫尔拜命名,用以奖励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杰出学者,前度得主依次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朱丽娅・克日什特娃(2005)、法兰克福大学退休教授于尔根・哈贝马斯(2005)、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什穆埃尔・艾森斯塔特(2006),以及纽约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罗纳德・德沃金(2007),皆各自领域内的明星学者。
詹姆逊的理论与著作在中国得到广泛介绍与讨论。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詹姆逊文集》,分别是《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以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从中可以看出,詹姆逊的研究决不局限于文学批评,而是涵盖了当代政治与社会的多个关键问题。正如赫尔拜奖的授奖词所言:“詹姆逊以他本人所称的‘社会形式诗学’(poetics of social forms),对人们理解社会构成与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有突出贡献。他的著作将意义重大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与对特殊文化对象的极大忠实集于一身。”
詹姆逊1934年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早年以研究萨特起家,由此转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布洛赫、卢卡奇、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和萨特等人的理论。他未曾简单地采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而是将文化视为历史和社会现象,以及经济和政治力量关系的产物,由此产生出他的名言“总要历史化!”(Always historicize!)。但同时,他也认为,作家及其他艺术家始终在试图“逃离历史”。
此外,他对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全球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的考察,对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批判性研究,均有开创性的贡献。
詹姆逊曾多次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