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钱永健与钱学森的特殊身份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眼球,尽管在他的个
诺贝尔奖舞台上似乎并不缺少华人的身影。自该奖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然而,在这串引以为荣的名单里,无一人缘自于内地的土生土长。
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诺贝尔奖本来为世界而生。但作为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在诺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上,如果始终是那个似乎永远静止的“0”,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洞窥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欠缺。缺少尖端科技的引领,我们前进的脚步又怎能堪称超越?我们拿什么去实现科技强国的远大目标?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是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不知那是否为一个不太成功的幽默,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大胆预言:20年内,国人必然问鼎诺贝尔数学奖,原因是这一奖项不必依赖什么尖端科研设备。不过,此设想实现的必然前提条件是,诺贝尔先得设立数学奖项。
在国人期待诺奖的背后,不乏对现有教育机制的质疑。虽然我国已步入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但是,教育机制弊病似乎才刚刚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有报道称,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前两所学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而2000年后,祖国大陆(含香港)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后,留在美国的比例超过90%。并不反对科技人才的自由选择,但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总是扮演一位辛勤为他人耕耘的园丁,我国的最高学府疲于为他国输送“初级人才”,我们的科技脚步拿什么力量迈得越来越快呢?
与体育不同的是,诺贝尔奖不只徒具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学术实力的结晶。强调国籍并不是搞地域身份差别,而是要从这种国籍身份中,反思国内相关机制环境的弊病所在,尤其要看看,到底是哪些地方制约着潜在诺奖获得者的健康成长和发光发热,包括深刻反思袁隆平评选院士一波三折这样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