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各地高校对旧书循环“试水”情况看,其效果并不理想。掣肘旧书循环使用的原因有:客观上说,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课本的内容频繁修订改版,装订质量,纸张均未达到循环要求;同时,旧教材或习题集因保管不善,卫生状况堪忧,旧书上圈点、记号,导致再利用时赖得动手、动脑、创新,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主观也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自尊心强,再窘迫的家庭碍于面子也不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学姐、学兄的惠赠;同时学姐、学兄平时缺乏收藏意识,习惯在书上圈注,学业修完,有的扔做垃圾,有的丢在阴暗的角落。由此观之,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要在意识培养、卫生消毒、回收程序、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磨合。二者:利益链的拼命“打压”让旧教材使用难成气候。学校相关人员、书商、出版社之间锁定的利益链隐喻着诸多“行规”,譬如课本征订内容的非实用性,程序操作非阳光性,交易价格非市场化。一旦循环使用旧课本,这条利益链必将受到“重创”。有报道,在江苏高校系列教材回扣案中,涉案人员既有分管教材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也有教学方面的负责人,还有财务人员、采购人员。据江苏某高校参与教材采购的一名办事员透露,5年她“吃”了14万元教材回扣。
旧书循环使用要突围除了出版行业强化自律、稳定内容、更新理念、改变习惯外,最关键是回收体制的健全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倘使监管脱位和利益链断节,再自发的旧书循环模式也难成气候。期盼北大这一创举能放大到该校其他学子,推广至所有的中国高校以及中小学,使之成为学校教材供应的一项制度、一种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