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受到持续关注

2008-10-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几乎每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都会引起国际性的关注以及出版热潮。10月9日,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摘得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国内诸多出版社不约而同地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重版旧作,争夺新作,新一轮的竞争拉开了序幕。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是中国最早接触

勒克莱齐奥的学者之一。早在1982年,他与钱林森翻译勒克莱齐奥的第一部作品是《沙漠的女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许钧曾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向勒克莱齐奥咨询过,他都给予过解答,此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上世纪90年代,柳鸣九约许钧翻译《诉讼笔录》(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1998年译文出版社重新出了新版《诉讼笔录》,此后,勒克莱齐奥在国内出版的近5部作品均由许钧推荐给自己指导的博士生或研究生翻译。许钧说,相对于其他获诺奖的外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中国是较有影响并受到持续关注的作家。也是法国文学研究界熟悉和赞赏的较多的作家。《诉讼笔录》在中国有不同版本出现,《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年)获由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全国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乌拉尼亚》获“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6年度)”,“中国人写的所有20世纪法国文学史,勒克莱齐奥是必然要写的一个人。我相信对他的作品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推介。”许钧表示,自己对勒克莱齐奥最突出的印象是,他的语言使用特别有力量,掷地有声,创作一直在不断创新探索,不断变化。

勒克莱齐奥对中国读者的影响,25年来是逐渐扩大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助理赵武平介绍说,1983年,柳鸣九曾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收入了勒克莱齐奥的书,当时只印了1000册。而且由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图书比较分散,新书的发行渠道不畅,读者群很少。上世纪90年代初勒克莱齐奥的书出版,中国还没有加入版权公约,发行量极少。至1998年前后,上海译文社出版“法国当代文学丛书”,也选了勒克莱齐奥,这时国内正式购买了版权,印了6000册。至2007年,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印到近万册。赵武平说,勒克莱齐奥在法国一向地位很高,他既是严肃作家,同时每一本作品又会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这次获得诺奖后再会成为中国某一阶段的出版热点,几乎不用怀疑。赵武平认为,对一个作家和作品的判断,归根到底还得从作品本身来讲,诺奖不是发给某人的某部作品,勒克莱齐奥写长篇、短篇还写随笔,同时还是哲学家,不同的作品读者认可度也不同,要看作品内容是否契合当下语境,《麦田守望者》、《在路上》之所以畅销,是因为作品锲合当下人的状态。“对出版而言,外国文学的出版像带着镣铐跳舞,作为专业出版社,只要在国外有评价的有影响的,都要出版,尤其是获了诺奖的作品,媒体短时期的关注聚焦,会拉动图书的购买力,我不认为多些出版社出版齐奥的作品是‘一窝蜂’,有很多人参与出版是好事,让读者多些选择,有什么不好呢?”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续约《诉讼笔录》的中文版权,10月底即可推出新版。

曾出版过去年诺奖获得者莱辛的《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的南京译林出版社,曾出版过勒克莱齐奥的《战争》。获诺奖的作品再出版必然比获奖前发行量大,但未必都能畅销。译林出版社大众图书事业部副主任王理行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有其纯粹的文学性、创作的独特性及对世界文坛的贡献,作家创作的独特性,这跟中国大多数普通读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他们喜欢看故事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所以指望诺奖作品非常受读者欢迎,或者成为畅销书是不现实的。“一般说来诺奖作者的代表作销量会相对较大,其它作品一般也就在一两万册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家对诺奖作品怀有期待,是因为诺奖是当今能轰动世界唯一文学的事件,正因为有这种期待和需求,所以诺奖颁布后,只要出版足够快,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市场销量,至少比获奖前的作品销量好。这种现象已超越了文学本身。另一方面,获诺奖的作家本身有很高的文学水准,这时候出版社多出一些作品,不管是否有其它非文学因素,总归是积极的现象,至少能让更多的读者关注、阅读有较高文学水准的作品。”目前,译林社已与勒克莱齐奥续签版权,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推出《战争》新版,并计划引进他的另外几部作品。

今年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就联袂将2006年度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授予勒克莱齐奥的新作《乌拉尼亚》,中国与世界评奖结果的不谋而合充分印证和体现了中国出版界和学界的国际化眼光以及与世界同步分享人类最新优秀文学作品的全球化立场。责编黄明霞介绍,《乌拉尼亚》首印8000册,在勒克莱齐奥获奖后立即加印15000册,一两天内即可入库,并正与勒克莱齐奥联系商谈出版其它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