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的浙江样本

2008-10-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邵峰(浙江省农办副主任) 我有话说
工农两大产业的发展差距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集中体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则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对我国来说,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更大,这种难度不仅来自于与其他国家一样的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现
代生产要素投入和全方位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还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更来自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工业化中期阶段持续加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和曾经实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安排造成的有碍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后果。而农业全面市场化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最佳切入点和最有效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一、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及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80年代中期一举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到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重大转变,农产品供给短缺局面全面结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趋突出,以增产为主要目标的“产量农业”发展战略走到了尽头。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发展面临重大阶段性变化的形势,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决策,要求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发展战略由“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重大转变,它的核心是让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农业全面走向市场。特别是当时一句“什么来钱就种什么”的口号,唤醒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先导作用。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规律,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要求各地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着力推动农业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农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次提升,是在农业领域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农业发展战略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的不断提升,使浙江农业全面进入了向现代农业快速迈进的新时期。

二、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是为了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而对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进行调整,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并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区域特色农业。浙江从鼓励农民“什么来钱就种什么”到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多样、气候多宜、物种多类等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园艺、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布局由“小而全”转向“大而专”,农业“块状经济”格局加速形成;从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到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种子种苗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经营机制灵活等经济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提升,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把资源优势型产业和特色产品改造成为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转向“立体式”,农业“龙型经济”格局加速形成;从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促进信息、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种子种苗等农业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到省外建基地、在省内搞加工、向国外拓市场”的格局加速形成。

三、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仅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长期发展的可靠保障。针对小农户与大市场、生产与消费、出卖原料与提高效益不相适应的三大矛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家庭经营的农业与大市场的联结。针对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层次在服务功能上的局限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颁布全国首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近年来又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化改革、重构合作、回归“三农”,开展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联合服务平台的试点,努力解决三类合作组织各自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针对众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无序竞争的问题,积极引导同类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努力增强企业的联合竞争能力和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针对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和农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趋势,积极引导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培育农业专业大户,近年来又针对农业劳动者群体年龄老化、素质下降和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6年来还实行“本省学生免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的政策。目前,全省初步建立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了家庭经营的农业融入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中。

四、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针对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浙江土地和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省委、省政府提出“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走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促进了各地进一步重视农业科技进步。针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积极培育农业企业、民营科技组织等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加销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努力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顺应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深化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分离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精简人员数量、提高人员素质,同时积极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等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着力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我们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启动15个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建设。在农业科技支撑下,浙江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优化了内在质量和外观形象,登上了大雅之堂,跨出了省界国门,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壮大了生产能力和竞争实力,离开了本乡本土,拓展了发展空间,农业产业成了工商企业竞相投资的新领域和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新门路。

五、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针对浙江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完成“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千万亩标准农田”、“十年绿化浙江”建设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开展“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和生态保护功能大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实践表明,必须抓住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经济体制机制日益搞活、政府实力不断增强和民间资本快速积累等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产业化、农户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科技的系列化普及化和农业服务的多元化全程化;必须抓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供给关系逆转的契机,全面推进农业市场化和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转换;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和经济综合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块状龙型经济加快发展;必须不断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着力构建以专业大户为基础、专业合作为纽带、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家庭经营有机融合的经营体制;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进步体系;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