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小叶紫檀的高档红木家具原材料,在短短两年内,就从每吨15万元暴涨到75万元,转瞬间又暴跌到35万元左右。在这个价格过山车的游戏背后
,是如烟花般绽放的市场一夜之间归于平静,是众多炒家的深度套牢……
从收藏变投资,从投资变投机,直至最后在疯狂炒作中泡沫破灭,价格一落千丈。
一场追捧红木的接力赛就这样从这群人中起步。第一棒:怀旧的人们争相购买红木家具,仅局限于小范围,他们对家具精挑细选而后收藏。而第二棒是真正的文人墨客,包括一些演艺界和文化界的大亨。
红木价格的真正飙升,出现在第三棒。“新人物”横空出世,他们是一些“热衷攀比的富人”。2003年以前,一套顶级红木圈椅的价格不过6万元,现在价格近50万元,原因很简单,作为身份的象征,攀比的富人有需要,价格就要上涨。
2005年,接力棒跑到第四棒,这时购买黄花梨家具已经变成一种投资行为。收藏热直接带动了投资热,事实上,市场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古董”供人们收藏,可需求又是那样强烈。
20世纪80年代红木家具每套不过2000~3000元,20世纪90年代达到每套1万~2万元;最近几年却“翻着跟斗”向上涨,从过去的按套论价,变成现在的按斤甚至按克论价,成套的红木家具价格几乎每年以几十倍的涨势增长。
“上百万的东西一件一件地走货,不愁卖不出去,不先交80%的订金都不给做。”2006年上半年,不到半年时间,许多投资者在这个市场狠狠赚了一笔。“我还是小玩,只赚了几百万,凭这个成亿万富翁的大有其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
很多家具公司为了向客户证明产品的品质,开出了3年之内保证按原价回购的条件。然而这3年间,很少有人要求家具公司回购自己的家具。“别说3年,就是在1年内,也没人肯把拿到手的东西再拿出来卖。2005年上半年我卖出了一套椅子,当时价格是2.4万元,下半年我用3.1万元想买回来,对方是一百个不答应。”一位家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价格已经比他给出的回购价格高出许多。
红木家具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市场的狂热,木材价格的疯涨。真正赚到大钱的,还不是这些做家具的公司,而是那些做木材生意的。两年间,成品家具价格涨了3倍,原材料价格却足足涨了5倍。红木家具热了,卖红木、做红木的队伍也开始极度膨胀,而市场炒作的热点也在转移。做家具毕竟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而炒作这些红木的木料,金钱似乎来得更加“短平快”。各路炒家从原本对红木家具的投资,开始转向投机原料木材,一时间,红木的价格蹿升到历史顶点。
2007年8月间,广东市场的海南黄花梨从每吨50万元上涨到270万元,一年内价格涨了5倍多。最上等的木料被人为炒至每吨2000万元,相当于每克20元人民币。印度紫檀也在涨价,2007年一年间,由每吨30万元上涨到70万元~80万元,上等木料每吨超过160万元。
事实上,让投资者们一夜暴富的,并不是家具,而是囤积的生产红木家具的上好木材。整个红木市场风起云涌的根源就在于此。
除了红木市场需求增大外,还因为近两年进口红木供需紧张的传闻不绝于耳。比如有人说小叶紫檀等高档红木在国外已经濒临绝迹,东南亚国家采取的限制出口政策已让国内红木厂“无米下锅”等。在这些传闻的刺激下,大批来自浙江、福建的材料商不断囤货,猛烈追捧。
热钱不仅仅来自福建。一些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木材商人,早就看好了原材料需求量。在港台市场接近饱和时,大举进入内地,形成整个红木家具产业上下游的投机,拉动价格大幅度变动。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红木”价格被急剧拉高。极其普遍的东南亚酸枝木类木料,也从每吨3万元的起点,翻了一番。在市场上,产量巨大的非洲红木价格,也在以每年20%~30%的幅度递增。“50万元、60万元一吨的小叶紫檀是‘名贵木材’,1万元一吨的非洲红木也叫‘名贵木材’,这种大落差的价位,不能准确界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名贵’。”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这位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只要是一个集装箱的木材一来,什么小叶檀,什么黄花梨,什么酸枝,几乎都不落地,车上的木材就是这一组那一组,这一拨那一拨分走了,甚至都是整车就带着走的。”许多外来的木材炒家,还租了场地专门用来囤积木料,存放着上千吨的材料。”
2007年年初,市场的疯狂上演到最高点,红木原料的市场上,已经脱离了木材本身的炒作。掌握木材信息的人,凭借着货源信息,连资金都不需要,就能赚取炒作的差价。一位木材经销商称,“卖木材周转比较快,钱也来得快。”木料的大量囤积,使得制造红木家具的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真正搅动市场的正是这样一群人。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许多人转行筹集资金杀入市场。有人透露:“这些炒家主要用的是高利贷,还有一些人是几个人合伙从银行抵押贷款。”
2007年,紫檀价格之所以大涨,主要是小叶紫檀的主要产地印度在这一年加大了对华限制出口的力度。一些职业炒家立刻嗅到了炒作的噱头,又一个时机出现了。于是,这些商人们不惜冒着风险,通过不同途径,从印度购回数量接近5000吨木料。
“2006年这波高档红木的行情主要是从福建一带传到上海的。”一位专门从事高档红木生意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是厂家和代理商一起合力炒作。厂家故意“捂盘”,只发很少的货,造成市场紧张。而代理商则串通亲朋好友,先投放少量的高档红木到市场,然后让亲朋好友前去购买,最后代理商重新回收。回购的价格高过售价,造成价格暴涨的假象,从而吸引投资者跟进。
世事难料,不到一年,印度政府又放宽了小叶紫檀的出口。然而,时间的流逝对于商人们而言,更是银行贷款期限的如约而至。大量囤积小叶紫檀的木材商开始抛货还款,其结果就是:2007年年底,大量原材料涌向市场,降价无可避免。这一降价风潮,又由于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队伍的急剧膨胀导致的销路不畅、市场饱和等因素而越演越烈。
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塌的价值链,使得红木价格瞬间遭到腰斩。每吨小叶紫檀由2006年的15万元暴涨到75万元,到2008年3月,暴跌到35万元左右。越南黄花梨每吨价格由2006年的20多万元涨至2007年高峰期的120万元,2008年则降到60万元。
市场价格远远偏离高档红木真实的价值,最终结果必然是暴跌。据了解,许多在高位接盘的炒家,流动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手上囤积的大量木材价格却一跌再跌。“多数被套的经销商是新手”,懂行的人知道市场大是大,但做木材也要拥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不会去做投机。”被套牢的不仅是经销商,倒霉的还有高档红木家具的生产厂家。一业内人士称,“随着高档红木的降价,这些厂家很可能亏掉血本。”
纵观红木市场的起伏,炒作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一小批职业炒家,他们拥有一定量的资金,悄悄地进入一个资源独占性的领域,大量地囤积其中最好的产品。随后,他们可能用一年,也可能是更长一些的时间来包装概念,热炒其稀缺性和收藏价值,掀动行业的超常发展。
接下来,投资者向红木产地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的红木全部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地和经销商供销体系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红木各类产品价格。
一级经销商通过绝对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拉抬,将价格拉升到购买价格的5~6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继续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由于一级到三级经销商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结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实现购买价格比最初购买价格高出10倍的结果。
而后一批商人迅速加入这个战场,淘这股风潮中的第二手金。他们让这个行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场面,人们通常称之为“一个产业诞生”。
除了对市场流通量的控制,还需要什么?答案是:眼球。2006年年底,“国人专购”的标签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上。当时,北京70%的红木卖场都贴出了这样的标签,宣布黄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老鸡翅木类家具停止对外国人销售,此举轰动了京城。
紧接着,更极致的炒作手法开始上演,一些红木家具商推出了直接用黄金回购红木家具的办法,有经销商称:“我们有1000克、500克、200克、100克不等的金条摆在现场来换稀缺木料。”红木和黄金之间,巧妙地被商家们画上了等号,其目的不言而喻。对整个环节推波助澜的炒手,人们习惯于称他们为“权威人士”。
接着是那些家有余钱、唯恐贬值的富裕阶层的介入,他们的大量介入最终使整个炒作达到高潮。最后,这场戏的谢幕也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暴利,只要一直能寻找到足够多的新的参与者来支撑这个暴利,这个游戏就能继续进行下去。囤货―拉抬价格―抛货套现,炒作概念、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拉高出货,在红木上,炒家们几乎把每种投机手法都使用得淋漓尽致。
然而,炒得越高,跌得越惨。按照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商品的价格终将回归到其本身的价值,这不仅是红木的宿命,也是所有炒作的宿命。
本文摘自《下一个疯狂是谁》,央视《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