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心纺织的一幅五光十色教育思想图景

2008-10-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燕国材 我有话说
上世纪80年代一开始,朱永新教授即与我相识相交,且自此之后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其间的纽带,与其说是教学相长的师生之情,还不如说是忘年之交的朋友之谊。20多年来,在我是带着历经坎坷、颇感疲惫的身心,日益走向“夕阳无限好”的岁月;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孜孜以求,壮心犹未有穷期。在永新,则是风华正茂,以旺
盛的精力,锐不可挡地日益走向辉煌、走向卓越、走向成功。

永新一贯聪明好学,勤奋研究,用心写作。即使他担任苏州市副市长后也依然故我。即使在享有“政声”和“政绩”双赢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教书、读书和写书。正因为这样,在20余年的岁月中,他竟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发表了数百篇文章。这在中青年知识分子群中是比较少见的。近来,他又将自己的论著编辑成《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大体展读之后,使我形成了这么一个整体的印象:《文集》是由三条纬线和四条经线编织而成的一幅五光十色的教育思想图景。现请将这多条经纬线略作分析之。

三条纬线如下:

第一条是古―今线。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总是依存于古今的时间轴,教育和教育思想也难以例外。古即以往、过去,今即今天、现在。古是今的起点或基础,没有古,就无所谓今;今是古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今,古就是一具僵尸。因此,考虑教育问题、研究教育思想就必须融古今于一炉:鉴古以知今,就今以论古。《文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即它不仅在讨论今天的教育问题时,常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来加以印证;在探讨古代教育思想时,也常与今天的教育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它还以三卷的篇幅来讨论古代(第二卷)、近现代(第三卷)与当代(第四卷)的教育思想。在作者看来,没有古代的“滥觞与辉煌”(卷二书名),就没有近现代的“沟通与融合”(卷三书名);而没有前二者,则更没有当代的“嬗变与建构”(卷四书名)。

第二条是中―外线。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又总是依存于中外的空间域,教育和教育思想也莫不如此。这就是说,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必须借鉴外国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即所谓思考问题要国际化,但决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当然,在国际化的同时还要加强本土化,即研究中国的教育,最终要解决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教育实际问题。可见,研究教育和教育思想的所谓中―外线,就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文集》的这一条纬线是非常突出的。其具体表现是:卷六《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由两部分组成:上篇为“中国教育评论”,下篇为“外国教育评论”;旨在把中外结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以便在“反思”中“借鉴”,在“借鉴”中“反思”。此外,其他篇章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中―外线也是时有所见的。

第三条线是教育―心理线。教育与心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办教育的人,必须懂得心理,不懂得心理的人,是办不好教育的,反之亦然。研究教育与教育思想也要同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文集》的作者不仅懂教育,也很懂心理,特别是对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极有研究,在心理咨询方面也很有造诣。正由于这样,作者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便自觉地与心理挂起钩来,相互印证,彼此诠释。这在《文集》的不少篇章中都有所反映。还值得注意的是,《文集》有两卷专门研究心理问题:第七卷《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研究》,就对我们古代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心理思想作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第八卷《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刚由《学校心理咨询》、《增进你的心理健康》两本著作,以及关于学习心理问题的一系列论文组成。由此便不难看出,《文集》的教育―心理线是十分显著的。

四条经线如下:

第四条线是人文―科学线。古今中外的学术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即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的研究偏重或强调前者,有的则偏重或强调后者;现在的基本共识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与统一。这一共识在研究教育和心理问题上显得更为重要。《文集》的作者是深深地懂得这一点的。可以说,《文集》中篇篇洋溢着人文精神,充满着对人与教育的爱;同时,(文集)也处处体现着科学精神,揭示了教育与心理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总之,作者既有对事物的理性思考,也有对事物的人文关怀,因而使《文集》也就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精神。这在其卷十《诗意与理性――教育问答录》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即从该卷的书名便可以看出这一点:“诗意”体现人文,“理性”表示科学;“诗意与理性”的结合,便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第五条是理想―现实线。作者是一位既富有理想、又重视现实的人。他深知:“理想是宇宙的主宰”(塞桑语),“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塞语);理想是超越现实而又紧扣现实的,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够使理想与现实相互转化。因此,《文集》也就贯穿了这一条理想―现实线。例如,第一卷《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就是作者对理想与教育理想的大型交响乐式的赞歌。第五卷《困境与超越――教育问题分析》则是对我国教育现实的思考。同时,作者还从自己的教育理想出发,紧扣教育现实,开展了有一定规模的新教育实验。此外,卷九和卷十在很大程度上,既抒发了作者的教育理想,也回答了我国的教育现实问题。

第六条是专精―广博线。无论教书、读书或写书,都需要博(广博)与专(专精)的结合。博是专的铺垫或基础,没有一定的博,就不会有真正的专;专是博的凝炼或深化,没有一定的专,就显示不出博的必要与价值。《文集》作者博学多才,又在教育与心理领域有专门的研究,是博与专结合的人才。正因为这样,作者就用博―专线编织了自己的《文集》。以博而言,包括有古今中外的有关知识;以专来论,主要有对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中外教育现实问题等的专门而精深的研究。

第七条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这条线是上述六条线的集中体现。就是说,由于《文集》体现了古今与中外,包括有教育和心理,统一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了理想与现实,贯穿了专精与广博,所以《文集》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以内容说,阅读这套《文集》,会使人产生畅游在教育与心理知识海洋的感受;以形式言,有严谨的科学论文、轻松的散文随笔、动人心弦的诗歌吟唱,等等。我一向认为,就文章的表述水平来看,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通顺,二是有文采,三是有灵性。通顺是最基本的起码要求,能让人读下去;有文采就是妙笔生花,能吸引读者,使其读起来不忍释手;有灵性只能意会,很难言传,它更能吸引读者,使人读起来飘飘欲仙。在我看来,《文集》是既有文采,又有灵性,充分显示出了作者堪与群芳争艳的才华。

我国处在蓬勃发展中的教育和教育思想,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心理学科和人们的心理,虽然有众多的科学成果与积极的表现,但无可讳言,也有不少的问题值得探讨。真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朱永新教授能充分发挥其年龄与才华的优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燕国材: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