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套中套

2008-10-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当需求转化为欲望的时候,无限膨胀引发的极端化会导致敏感与多疑,诸多现代病正是由此而生。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代价,但任何社会选择的代价放到个体身上都会过于残酷。当一切以利益和欲望作为参照物的时候,谁也逃不掉被装进套子的命运。

花生漫画里莱纳斯和他著名的“安全毯子”

英国教育体系中有“儿童活动组织者”一类志愿者,近年来却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与此同时,英国“儿童协会”进行的调查显示,一个9岁女孩被允许的家庭外活动范围由1970年的840米降低到1997年的280米,到今天,则基本以自家花园的栅栏为界。种种迹象可以由一个新词来表达,即cotton-woolkids(棉花套儿童),《泰晤士报》曾以此为题发表过一篇专栏文章,从专家的视角出发表达了适度的忧虑。文中数据表明,三十多年来,因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的儿童减少了很多,而因恶性犯罪死去的小孩并未增加,但现在的父母明显要比过去更为担心自己的孩子。

“担心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担心他们在游泳池里溺水;担心他们在街上闲逛时被人抢劫或者有人兜售毒品;担心他们成为恋童癖的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并非过去的家长缺少爱,其实他们已经作好与风险共存的准备,而今天的家长则希望尽可能减少风险。于是,过度保护便成为流行,这严重影响了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因为成人担心即使靠近孩子都可能惹来麻烦,更不用说组织活动这样一些亲密接触中不可预知的风险了。这令人想起100多年前契诃夫的《套中人》,“的确,我们埋葬了别利科夫,可是还有多少这类套中人留在世上,而且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契诃夫似乎做出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别利科夫的口头禅无疑是政府、家长和教育者共同的心愿。但这个世界总免不了乱子,所谓保护弱小的措施往往是逃避责任的权宜之计。食物、安全与人际交往是肉体发育与精神成熟的必要条件,这也是马斯洛所描述的人类需求金字塔。原始人为了猎食,可以冒生命危险;现代人自然可以为了安全,而损害正常的社交。一切看起来无比合理,却带来大众的焦虑与担忧。当需求转化为欲望的时候,无限膨胀引发的极端化会导致敏感与多疑,诸多现代病正是由此而生。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代价,但任何社会选择的代价放到个体身上都会过于残酷。民主暴政和群体盲目往往相生相伴,当一切以利益和欲望作为参照物的时候,谁也逃不掉被装进套子的命运。

每个人都受到了惩罚,这倒隐隐然契合了原罪理论。政府被指摘,家长在担忧,教育者抱怨不断,但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儿童是未来。而换个角度来看,政府恪尽职守,家长小心呵护,教育者兢兢业业,却给不了孩子们一个天真自然的童年。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也许便是安全的最佳定义,所以抱怨归抱怨,该采取的措施一条也少不得。显然,安全的数据并没有恶化,只是安全感的要求大幅度提升了而已。但如果只是希望孩子们没有生命危险,这难道不是最低程度的要求吗?其实未必,绝对没有生命危险的环境本不存在,而正常环境下,生命基本上还是有保障的。安全感如同幸福感,微妙而难以琢磨。小概率事件中,当用买彩票的心理去对待灾难的时候,面临的恰好是一场灾难。

大众都是沙丁鱼,在鲶鱼的刺激下四处游动,反而得以存活。问题是,沙丁鱼没有被渔夫装上闷罐车之前,虽然性喜安静,追求平稳,却并没有集体生命之忧。然而,30年前的沙丁鱼们真的生活在大海中吗?今天的鲶鱼又是谁?缺少鲶鱼便会集体窒息的环境,一定不是真正的生存环境。不过,棉花套里的孩子倒用不着去担心他们的未来,需要担心的是政府、家长和教育者,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是他们。物极必反,社会学家眼中脆弱的零零后,他们长大之后的勇敢和坚强会远远超过今天的臆测。套中人对成为“堕入情网的安特罗波斯”充满了恐惧与排斥,而被套中人束缚的年轻人则充满了自由的想像。当教育成为规定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工具的时候,越琐碎,越无聊,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反而会充满了活力。当然,这只意味着这一代人的失败,并不一定意味着下一代的成功。因为,过多关注肉身安全的教育模式,自然会忽视启蒙灵魂的根本任务,下一代的反叛,依旧是沙丁鱼似的反叛。套中还有套,要解开所有的束缚,首先还是得解开自我的束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