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后的大师》让学界反思知识分子定位

2008-1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大师没有了,伪大师很多。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需要重建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作家邢军纪的《最后的大师》唤醒了当代学界对知识分子的反思。

评论家李炳银说:“如今的社会生活里,很多人被名利、权力和各种的欲望所裹挟,喧哗而浮躁。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少能够产生真正的大师级人物。

尽管生活中报刊上也不时有这大师那大师的称谓,其实水分是很不少的。中国现代可有过真正的大师吗?有过,可因为复杂可悲的社会历史原因被忽略了。”他认为,邢军纪长篇报告文学《最后的大师》(《十月》“长篇小说”2008年第5期)所描述的对象――叶企孙,就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出现过的很少数真正的大师中的一个。李炳银认为,真正的大师是历史无法掩盖的,当代社会人文精神不断被消减,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很大误区。叶企孙的命运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也是必然。多年来对科学家采取了冷漠或实用主义的方式,对他们的精神或更高层面的东西不太关注,从这方面说,邢军纪写出叶企孙,意义重大。

《最后的大师》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而是希望借此对学界有所启示,希望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提升。“现在需要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定位”。评论家解玺璋呼吁作家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民国,参与民国人物的挖掘与整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象现在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一些作家一年写4部甚至更多的书,邢军纪花10年写了这一部,在对民国大师的开掘上做了很大贡献。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谈到,作为文学家,邢军纪的叙事手法灵动,文笔轻松细腻,感性细节多而生动。从某种程度上,邢军纪的《最后的大师》甚至填补了很多人认知现代知识分子的盲点。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示,他们一直关注有关大家的作品,包括先前启动的“大家小书”。现在和大师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少,只能通过文字接触前辈知识分子的风骨,通过出版近距离感知大师的精神对我们的鞭策。他希望《最后的大师》的出版能在两个效益上都有收获,因为好作品总是具备市场的可能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