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刚虽不是文学体制中人,却有着文坛中人应有的责任承担意识和反思精神。”评论家白烨认为,刘晓刚近年辗转各国经营商道,正因如此,《夜奴》凭借广阔而鲜活的地域上演着名流巨贾和贩夫走卒等各类人的故事。刘晓刚如此广阔的书写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不只在作品中将经历呈现出来,还把文学作为自我救赎的方式,在其中深刻地反思现实、反思商道、反思人伦。所谓的夜奴,其实是生活的情奴、钱奴、欲奴,小说其实是一部描述当代人变异和迷失的图谱。
面对西方文学的压力和挑战,汉语写作怎么创新?这个话题成为研讨会热议的一个方面。对此,评论家陈晓明言语中流露出些许悲观:“谁来承担新的汉语写作?在传统作家身上,我感觉很难找到希望。”陈晓明强调,作家目前对写作技巧的追求与讲究可能要退居其次,直接的现实经验、心灵的大胆袒露,才是汉语写作新希望的所在。作家石康谈到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时说:“和西方文学相比,我觉得中国文学水准还比较低,作家捕捉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都有欠缺。客观地说,当下职业写作的题材、手法和观念多是重复从前。”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也表示,当前不少小说我们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些专业作家花很多时间写出的却是毫无意思的东西。有的作者参悟到这一层,但在写得怎么样的问题上又遇到关卡。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夜奴》的出现就带有特别的意义。刘晓刚有生活实感,有对现实的自觉追求。石康称赞《夜奴》的出版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他表示是作品的情节吸引自己看下去:“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奇怪,它确实不是以往传统的写作方式,也不像是网络小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有点像马赛克式的拼贴小说。叙述语言既不是城市的,也不是乡村的,人物状态也很奇怪。”陈晓明说,《夜奴》中8篇作品串起来看似不太协调,但这并不重要。这本书重要的是触发我们去思考,想一想怎样为汉语写作打开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