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今年书业的重头戏,这一主题下的图书,已经出版的总有上百种之多,且新品还在不断问世。书店里设立了相关的专区、专架,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在此,我们对已经面世的“30年”主题图书做了一番梳理,重点推荐若干品种,并附上一个书目,以为读者购阅之参考。
不管怎样,这30年留给我们太多共同的记忆,也给我们同样巨大的影响。
――这也许是那么多学者、作家纷纷拿起笔来讲述这30年故事的理由,也是我们捧读这些图书的理由。
如果想重温30年前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发生了什么,你可以读于光远的《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或者,从凌志军的《1978历史不再徘徊》中了解人民公社制度是怎样瓦解的,包产到户如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如果想了解30年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你可以读张维迎主编的《中国改革30年》、吴敬琏等编的《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或者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读读中国企业家群体应运而生、肆意生长的英雄传奇,从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中,通过中关村这一标本透视新的体制、技术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成长的;
如果想纵览改革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一个个时代奇观,波及你我,你可以读新京报社的《日志中国》、经济观察报的《开放中国》;
如果想回味30年来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的风云流变,人文学者张颐武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社会学者李强《改革30年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都值得期待,马立诚《交锋三十年》则让你体会思想领域的惊心动魄;
如果你愿意把目光投向那广袤的乡土大地,可以读陈大斌的《中国农村改革纪事1978-2008》,《他乡之税》则为你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农村生活史和基层政治运作史;
如果想重温从青涩中一路走来的昔日情怀,你可以让谢轶群的《流光如梦》唤醒你曾经的沉醉和迷狂,在邓丽君的深情款款中,在少林寺的刀光剑影中,在席慕容清浅诗行中,微笑以对,或者抱以轻轻的叹息;
……
“30年”的图书出版如此之多,如果你喜欢阅读,不难找到感兴趣的品种。
但它们注定无法满足你全部的阅读期待。
30年已成历史,但它离我们如此切近,一切尚未沉淀,有些尚待打捞,我们的目光也还缺乏穿透性。就此来说,所有的写作,称之为记录可以,称之为历史则是苛求。
30年远未终结,我们的改革仍在进行,我们的社会仍在转型,我们的思想仍在漂移。就此来说,所有的作者都不可能是先知,他们的建言、预测,我们还只能姑妄听之。
此外,“30年”的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明显应景性质;宏大叙事多,具体而微的研究少;关于经济改革的言说多,关于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著述少……
无论如何,这30年,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它值得好好讲述;对个人来说,也许是你曾经经历的一切,是构成你生命的内容,它值得好好回味。
在匆匆前行的路途中,这种回顾与反思,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重点推荐
■皮特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于光远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月,36.00元
记得小时候(1980年代)写作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句式是最最常用的。但对于这样写的具体内涵,却几乎全无了解。也正是有感于“人们对1978年那一段历史转折的具体情节和思想背景知道得太少了,实在需要增进这方面的知识”,本书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作了本书。对于我这个年龄的读者,拿这本书补课是最合适不过了。
全书共13个章节(不包括“结束语”),但真正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章,更多的篇幅给了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作者重点讲述了: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原定的议题是什么;陈云发难,原定议题被突破;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具体情况;对汪东兴的点名批评;本着“只进不出”精神的人事调整;邓小平党内地位的确立;叶剑英在转折关头的贡献;华国锋在大会上做检讨,承认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并强调少宣传个人,等等。本书是作者根据个人回忆和自己掌握的材料写成的,对那段历史的呈现未必非常全面,但好处是讲述的脉络很清晰,有观点,有分析,且包含了不少独家材料,可读性很强,史料价值也很大。
关于1978,不妨拿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本书参照阅读。前者篇幅达50余万字,覆盖的时间段也更长(从粉碎“四人帮”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叙述的生动性以及对历史事实的把握等方面都受到了党史、国史界一些专家的好评。后一书的作者1977-1980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同志的秘书,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高层决策过程,在书中提供了不少个人视角下的历史细节,很有参考价值。
《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张维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45.00元
2008年1月12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十届新年论坛以“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为主题,邀请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10位经济学家,就中国改革30年的成败得失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本书收录了10位经济学家的演讲实录,以及他们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话记录,还请每人自选一篇反映其对中国改革的评价与判断的文章,作为补充。书中内容属于漫谈性质,谈不上多么系统,但可读性强,且信息量密集,能使读者花较少的时间所获较丰。
该书主旨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改革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给出一个解释,二是对改革的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言。在观点方面,10位经济学家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和冲突,但观察的视角却也不尽相同。陈志武的演讲就提供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视角。陈没有孤立地看待改革开放这30年,而是将其放在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年里进行分析。在庆幸中国藉由“后发优势”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同时,陈志武也表达了对“后发劣势”深深忧虑:后发国家可以引进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快速发展经济,但也容易缺乏动力进行体制创新,结果可能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同样的忧虑在别的经济学家那里也能看到,比如张维迎对批评市场化改革的舆论的担忧,比如吴敬琏对“坏的市场经济”的思考,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法治”一词在本书中是一个高频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本书收录的是法学家的言论。张维迎在该书序言中的一句话讲得很好:“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但是,“相信什么”的问题,并不是经济学能够回答的,在此意义上,这10位经济学家似乎有些“出其位”的思考方式应予赞赏。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2008年出版
在对当代中国的书写中,这恐怕是最雄心勃勃的尝试之一。科尔奈在执笔《社会主义体制》之时写到,“对于一个社会研究者而言,即使再过200年,要对这种宏大事件做出评价,同样是为时尚早,或者为时已晚……”他不想再等下去,在苏东转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体制的全面剖析。同样的心态,也出现在吴晓波身上,在2004年7月的某个晚上,有感于中国企业史研究的薄弱,他萌生了写作此书的念头。虽然关于中国企业的文章在报刊上随处可见,关于某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图书在书店里也不难找到,但系统地、整体地勾勒改革30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著述却几乎没有,因此,本书可说是一本填补空白之作。而如果把自己置于史家的位置,那就不能停留在堆砌资料的水平上,而是要试着发现能够串起自己所描述的时间段内如散落的珍珠般的人与事的那条金线,不但要讲述历史是如何发生的,而且要探究历史为什么这样发生,就此而言,吴晓波的写作实在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也注定不会取得毕其功于一役式的成功。应该说,在这次冒险中,写作技巧的纯熟帮了吴晓波大忙。“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从这种理解出发,吴晓波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了关于一个个企业家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载沉载浮的悲喜剧,而且是一部大片,那里面的角色,往往出身草莽,不无蛮性,善于制造奇迹,也经常演绎悲情,这样一出大戏,观者不会不被吸引,不会不感觉到过瘾的。所以,就体例而言,本书与其说是编年体(章节逐年排列),不如说是纪传体(除了在各章之间穿插了“企业史人物”的小文之外,每个章节叙事的核心也是人及其命运沉浮)。此外,本书也努力揭示中国企业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密切关系,反映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作者拿“激荡”二字作为书名非常妥帖,一方面,书中的故事确实充满了激情和起落,另一方面,作者叙述中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写我们所置身的时代,这其实是难免的,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妥。但对历史写作而言,冷静与沉潜其实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作品恐怕要多年之后才能看到了。
《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田毅、赵旭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49.00元
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性”。在数年的调查中,本书的两位作者访问上百人,包括各级干部、财税工作人员和村民,聆听他们讲述的一个细小而鲜活的故事,还拿到了普通农民家里十来年的账本,查阅了30年来的财税档案,找到了财税干部20多年的工作笔记,从而还原出小镇30年来财政史的一幅画卷。围绕着一个“钱”字,《他乡之税》还向我们呈现了一部微观的农村生活史,一部具体的基层政治运作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30年来,改革怎样改变着基层政权,改变着农民,改变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着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30年前,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取得突破,农村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上个世纪末,三农问题陡然凸现。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上书高层,惊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强烈关注。在今天,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并期待着新的突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我们需要对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形有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察,就此而言,《他乡之税》这样扎实、沉潜的写作值得重视。
《日志中国――1978~2008回望改革开放30年》(共6卷,已出三卷),新京报社编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在“30年”图书的出版热潮中,有许多书是由媒体打造的,其中最为抢眼的,应该是《新京报》推出的《日志中国》。今年2月19日,该报开始刊登“30年日志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年度系列报道”,每天两大版,包括一个主体报道(如2月19日的开篇文章是“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和几个小栏目(“新观察”是相关评论,“温故知新”则“通过摘录与当今观念迥异之报章言论,凸显思潮情调之流变”,“那时流行”介绍的是“体现时代特色、有一定流行度、能勾起人们回忆的话语、物件、现象等”,等等)。这个系列报道将持续整整一年,于明年2月18日结束。这一系列报道,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规模如此之大、内容如此之丰富,在国内媒介史上也是少见的。《日志中国》一书是在报纸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待全部出齐,将有整整6卷,约300万字。其中主体报道所涉及的,既有为刘少奇平反、汪辜会谈这样的国家大事,也有步鑫生的浮沉、中关村科技园诞生等经济领域的脉动;既有“潘晓”来信、张海迪热这样的社会热点,也有星星美展、“5・19”球迷骚乱等文体事件……一篇篇读来,我们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重温着这个国家一点一滴的变化。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谢轶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32.00元
你对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是什么?回忆起过往岁月,什么让你津津乐道?―――对这样的问题,《流光如梦》的作者谢轶群的回答是,融入大家共同记忆的,恐怕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学术经典和先锋艺术,而是电影电视、流行歌曲、通俗读物、文娱活动等被称为“大众文化”的那一类事物。因此,谢轶群查阅旧刊等各种资料,调动个人成长史中的点滴感悟,撰成本书,为我们回味这30年提供了一个独特文本。
30年前,冰河解冻,大众文化开始潜滋暗长,并日益繁茂起来:台湾女歌手邓丽君带着她的天籁之音悄然来袭,香港的声画让佛家少林寺开创了数十年的视听武打之风,“朦胧诗”席卷全国,《霍元甲》让人如痴如醉,《上海滩》万人空巷,金庸的“成年人童话”为一代代读者捧读,琼瑶小说竟成“爱情教科书”,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新民俗”,还有席慕蓉的清浅诗行、“汪国真热”、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热,以及“全民选秀”造成的电视传播业奇观、互联网上的“新”狂欢……作者的娓娓讲述,轻易地唤醒了我们的昔日情怀,勾起我们淡淡的感伤。作者的文字清新飘逸,知性与感性交融,让人读来非常舒坦。其中虽然没有多么深刻的评析,但一路读下来,也颇能引发我们思考。
相关书目
1、《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叶永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49.80元
2、《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朱佳木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9月,24.00元
3、《1978历史不再徘徊》,凌志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28.00元
4、《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罗平汉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48.00元
5、《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吴敬琏等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150.00元
6、《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邹东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98.00元
7、《亲历改革:1978-2008中国经济发展回顾》,魏杰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4月,60.00元
8、《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35.00元
9、《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张颐武著,上海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0、《改革30年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李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
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回顾与前瞻》,邓正来、郝雨凡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60.00元
12、《中国农村改革纪事1978-2008》,陈大斌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35.00元
13、《国企改革三十年亲历记》,宗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40.00元
14、《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上、下卷),宋木文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118.00元
15、《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王名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45.00元
16、《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经济观察报编,中信出版社2008年4月,42.00元
17、《三十年,思想就这样松绑―――中国改革开放民间叙事》,《钱江晚报》策划、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22.00元
18、《30年30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潘灯等著,外文出版社2008年1月,38.00元
19、《中国巨变1978-2008》,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36.00元
20、《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1978-2008)》,张神根、端木清华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38.00元
21、《聚焦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何东君主编,新华出版社2008年6月,48.00元
22、《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凌志军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4月,38.00元
23、《深圳经济特区年谱(1978-2007)》,陶一桃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66.00元
24、《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徐明天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4月,42.00元
25、《袁庚传:1978―1984改革现场》,涂俏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56.00元
26、“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史无前例30年:“中国奇迹”的新政治经济学》、《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发展》、《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等15种),格致出版社即将出版
27、《中国经济改革30年》(源头沧桑、市场化进程卷、政府转型卷、农村经济卷、国有企业卷、民营经济卷等13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8、“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等5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